主管主办: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指导协办:中共湖北省委政法委员会出品:湖北特别关注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法治导读:
“三重境界”守护大写的中国“V” ——郧阳检察助力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保护纪实 武汉都市圈检察机关大动作!九地在鄂州会签这份文件 武汉中院:以高质量司法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 检察开放日+新闻发布会 零距离见证湖北流域综合治理成效 中央、省级媒体组团“打卡”!深挖十堰检察新闻“富矿”! 荆州: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全市平安建设工作情况 公安县:“两长”同庭履职,“亮剑”职务犯罪 唇枪舌战 精英对决丨荆州市检察机关公诉人论辩赛精彩来袭 2022年度十大检察新闻十大法律监督案例评选揭晓 “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2年度十大案件”40件参选案例
助力经济双循环新格局新发展 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
2020-09-28 17:34:41 来源:楚天法治 点击: 0
文/宋才发 
 
加快形成经济双循环新格局新发展,不仅是为了应对世界形势的深刻变化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而且深刻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内在要求和发展趋势。构建经济双循环新格局新发展是一种主动作为,而不是所谓被动的权宜之计;既不意味着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否定和中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逆转,更不是要走封闭僵化、闭关锁国的老路,而是要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和更高水平开放的良性互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下面我想就《助力经济双循环新格局新发展 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问题,发表几点个人的粗浅看法,以请教于诸位领导和专家。

一、中国构建经济双循环新格局新发展的优势
经济双循环新格局新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趋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已经在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经常项目顺差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由2007年的9.9%降至现在的不到1%,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会更加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也就是说新格局新发展是自2008年以来,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事实和内在趋势。由于新冠肺炎疫情使中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具有更多更突出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加之中国经济已具有新的重大阶段性特征,这就决定了经济发展需要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2020年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个“新发展格局”是根据中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中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未单一解决目前国际大循环动力不足、外需下降、外部环境风险急剧上扬的情况,还需要解决内生动力的问题、解决发展的主要矛盾所呈现出来的新问题。内循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以满足国内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国内分工体系为载体,以国内生产消费分配流通等环境的畅通、新动能的不断提升为内生的运行动力,以国际大循环为补充和支持的一个经济循环体系。
中国经济国内大循环的特征更加突出鲜明。中国不仅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而且是一个由经济大国逐步迈向经济强国的国家。“经济大国”不仅指经济增长的总规模大,而且指具有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产业体系。从经济增长总规模来看,2019年中国GDP总量继续稳居世界第二,按美元计算约占美国GDP总量的67%,中美经济总规模的差距在进一步缩小。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新的突破,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许多高新前沿科技领域已取得世界领先地位;创新日益成为驱动发展的第一动力,制造业的高新技术含量不断增强,在世界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日益强大;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各个领域,社会信息化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对外贸易结构持续改善,进口规模不断扩大,贸易顺差有所回落并保持稳定。再从国民经济体系和产业体系来看,中国已形成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巨大的经济规模和国内市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是保障国家经济自主性和实现国内大循环的坚实基础。即是说中国经济内部发展动能和潜力巨大,已具备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基本特征,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进一步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同时还要进一步优化国际营商的法治环境,在加快扩大对外开放、加速补齐要素、资源、营商环境等方面短板的同时,依法依规引导国内产业提质增效和消费升级,使得国内大循环更加有序畅通。应当看到夯实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也将为世界各国贡献更多“中国机遇”,使中国成为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
精准政策措施把内需潜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推进营商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建设,是市场经济高效、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更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重大任务。当下的智慧治理是全球治理理念在实践领域的深化革新,是数据技术赋能高质量政府治理的现实旨归。要进一步加强对经济发展各项事业的法律制度供给,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依法平等保护私有财产和公有财产,完善保障公平竞争市场的法治环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框架保护下,中国过去10多年外向型发展战略转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外贸依存度从2006年的63%下降到2019年的33%,下降了30多个百分点;二是贸易顺差从最高的9.7%下降到今年以来的2%~3%;三是加工贸易比重大幅度下降,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比大幅度下降、出口国集中度大幅度下降;四是内需特别是消费在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大幅度提升,平均水平超过了70%;五是技术转让力度下降,国内技术创新成为出口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六是国内营商环境、创新环境以及市场秩序得到了前所未有改善,中国大市场效应开始全面显化。这六个方面的成就充分说明,“由外向内”的战略调整和理论深化,具有十分坚实的政策和实践基础。经济双循环新格局新发展是在过去10多年持续探索的基础上,对过去各种政策构想和战略思维所进行的全面提升和进一步综合的结晶。美国、日本等大型经济体的发展历程表明,在达到一定发展水平之后,国内大循环都将取代国际大循环,成为经济运行的主轴和政策制定的核心考虑因素。中国具备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有14亿多人口,有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消费潜力巨大,5G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以及生态环保等领域的投资空间广阔。

二、对经济双循环新格局新发展的未来展望
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等各个方面看,中国经济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既是世界各主要经济体贸易、金融、投资的重要对象和市场,同时又是世界众多国家重要的商品出口国、金融服务提供国和投资来源国,中国经济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动力源和稳定器。尽管近几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而且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这一逆流,国际经济循环遭遇前所未有的严重冲击,但基于国际分工和世界产业链、供应链的经济全球化并没有因之消失,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内在联系也不会因之彻底中断。经济全球化仍然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只不过国际经济秩序处在深刻的调整之中。中国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不仅有利于夯实自身发展基础、提升发展质量,而且能够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和贡献。
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中国政府提出要加快完善国内统一大市场,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的良性循环,塑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强化竞争政策的激励作用。这就要进一步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加强标准化建设和推进绿色发展,支持关系居民日常生活的商贸流通设施改造升级、健康发展。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强调要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以新业态、新模式为引领,加快推动新型消费扩容提质,努力实现新型消费加快发展,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经过未来3-5年的努力,促进新型消费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到2025年培育形成一批新型消费示范城市和领先企业,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显著提高,“互联网+服务”等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得到普及并趋于成熟。为此就要扎实做好如下几项工作:(1)加快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2)加快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和服务保障能力建设;(3)优化新型消费发展模式和营商环境;(4)加大新型消费政策支持力度。只有实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进一步提高对外贸易、对外金融活动和对外投资质量,才能既保持与世界经济内在联系的持续性,又增强中国经济发展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从而加快形成新格局新发展,使中国经济更加行稳致远。

三、推进经济双循环新格局新发展的建议
根据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发展变化,布局未来经济双循环新格局新发展的重点举措是:(1)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前提下,尽快实现中国国内经济复苏,抓住国内经济大循环快速启动和全面梳理的战略时机。(2)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规律,把握近期国内经济循环面临的痛点、断点和堵点,判断出各类风险及其传递方式,完成好“六稳”“六保”工作,保证经济基本盘的稳定和安全,防止受到外部冲击出现系统性风险。(3)紧抓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全面落实“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一揽子政策,通过有效扩大内需缓冲中美经贸摩擦、疫情冲击、全球经济深度下滑带来的外需收缩缺口,在总需求与总供给相对平衡的前提下,逐步通过全面深化国内经济大循环和开放格局再重构来缓和战略转型带来的冲击。(4)全面对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5)全面启动核心技术攻坚战,改革科技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把握创新驱动这个国内经济大循环的核心动力源。(6)以高水平开放迎接未来新格局的变化,在统筹开放与安全的基础上,进行开放格局和开放模式的调整,依托国内经济大循环和技术创新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7)构建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与框架维护全球化利益,美国发起的中美贸易摩擦,已经冲击了全球价值链能和全球经贸的正常运转;“美国优先”战略已将美国完全推向了单边主义,单方面破坏WTO多边贸易规则。中国应当牵头或参加双边和多边协议和行动,明确在双边和多边框架下中国自身的国家核心利益诉求,采取综合措施来建立与各国开放共赢的合作格局;在现有国际公约、协议等框架机制基础上,通过高质量创新开放来发出中国声音。
为顺利推进经济双循环新格局新发展,在实施战略和方法上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需要把总需求和总供给拧在一起。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拥有1亿多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中国经济发展必须立足国内市场。改革开放40多年来,代表外需的商品与服务净出口,占中国GDP比重最高的2007年,也只达到8.9%。2005年到2018年间,GDP占世界比重从4.81%逐年增加到15.84%,基本上每年递增1个百分点。在同期人均GDP方面,中国年均增长率为6.1%,美国为2.29%,日本为1.0%,欧盟发达经济体为1.8%,世界平均为1.84%。中外经济总量在全球经济占比“此消彼长”的情况,基本上决定了中国经济会越来越依赖国内市场,必须设法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持续稳健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把中国经济最大优势和巨大潜力释放出来,形成拉动经济增长持久而强劲的动力。在当下和今后一个时期内,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中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国内市场的高质量供给;要继续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改善国内居民的收入分配格局,进而扩大内需规模和优化内需结构;要想千方设百计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实施基于内需的经济全球化战略,进一步健全完善中国制度创新中的容错纠错机制。
第二,竞争合作规则规范各级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工作的命门。为了实现在特殊时期、特殊情况下,招商引资工作的良性可持续性发展,各级地方政府需要审时度势、复盘之前的工作,重新定位招商引资工作的战略高度。需要综合区域特点快速准确地拟定核心主导产业,并且以主导产业为核心辅以其他产业开展招商引资活动;需要制定区域招商引资宏观和微观管理规则,约束调整修改产业的审批程序;需要围绕核心产业制定合理的产业规划,以竞争合作规则规范各级地方政府招商引资行为;需要以未来5-10年为时间跨度,以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体制转轨变革为背景,以制度创新、经营创新和管理创新为主题,确定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以及运行机制、管理体制变革的基本思路。
第三,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工作中要为企业发挥引领作用具体地说就是要明确招商引资目的,对本地产业模式以及商业结构进行合理定位,将本地的自然资源以及商业实力合理利用起来,突出本地的经济发展优势,提升商业和产业发展优势;优化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措施,即向上争取对接、加大引导扶持力度,对其中一些配套设施加大建设力度;探索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积极引进一些具备文化或是创意性的项目,解决好重要项目的配套设施问题;优化招商引资的投资环境、强化要素保障,全力化解制约瓶颈,定期研究并加快完善税收、金融、土地、财政等投资促进政策,逐步规范涉及企业的各种检查,优化外来投资项目的相关落地保障服务;培育和推出优秀的招商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企业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扶持和促使优秀企业脱颖而出,以典型示范作用保证招商引资顺利进行;提高政府服务质量,政府的服务质量是成功实现招商引资的重要砝码,投资方通常认为“服务即代表合作的诚意”,政府的服务工作不只是口头上的承诺,需要将服务工作落实到位;创造良好合作关系的氛围,政府需要明确本地商业实力以及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产业提供发展的优惠政策,对于不适合招商引资的产业及时升级产业结构,改善产业的发展模式,给投资方提供一个可靠的商业发展机会;加强对招商引资工作的监管,对于出现的一些虚假的、非法的项目要进行惩罚,对政府造成严重影响的相关单位予以杜绝,加强相关的监督并强化执法力度。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首任院长、教授 )
电子杂志往期回顾

关注楚天法治微信公众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