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是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等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是一项相对独立、客观、公正的内部管理活动,是国家整个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单位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担负着国家经济压舱石的使命。作为内部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多年来,内部审计在国有单位加强全面从严治党、优化内部监管和内部控制、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新的发展阶段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如何科学有效开展好内部审计工作,促进规范内部管理、完善内部控制、防范风险、提质增效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是值得认真思考、探讨的课题。
一、国有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执业的局限性。
新时代国有单位的内部审计已不限于经济领域,尤其近些年有的把内审职责划归纪检监察部门管理。内部审计中,还须侧重从纪法监督的角度,关注从严治党、单位治理、发展方向、目标谋划、政策法规、内部控制、人才队伍、思想建设、人事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加之国有单位专业门类多、工作地域广(涉全国各地甚至国外)、项目数量多、流动性强等行业性特点,存在以内审人员职业判断和执业能力应当发现而没发现问题的风险。
(二)从业人员的差异性。
行业的特殊性、改革时期政策的多变性多样性、部分跨国业务的复杂性等,加上审计人员对政策、风险的把握、理解和运用不同,可能导致审计结论会因人而异。
(三)时间的滞后性。
地域空间距离等影响,国有单位内部审计大部分是事后审计,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事后审计面临所有事项已成定局,即使发现问题也只能是前车之鉴的总结,不利于为及时调整、止损的事中控制提供决策依据。
(四)人员不足带来挑战。
由于人员配备不足等诸多因素影响,内审工作深入性、广泛性、成效性欠佳。
(五)职能作用发挥不充分。
2018版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内部审计的职能不仅为监督与评价,还增加了咨询建议。这种建议往往落脚点是在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上。长期以来,内部审计都突出了监督职能,咨询建议职能发挥不够充分,服务意识有待提高。
(六)专业水平不足。
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审计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综合技能也很重要。国有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多由会计人员调任或兼任,业务知识侧重于核算、成本等会计领域,专业经历单一、综合知识水平不够完善等问题,不能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培训学习提升机会不多,整体上提升速度慢,加上人手少,难以推进高水平的内审工作。
(七)国有单位体制下内部审计的有限独立性,以及以上因素同时影响着内部审计的工作水平,间接影响内部审计的地位高低、话语权和权威性,最终影响内部审计工作整体的推进和成效。
二、加强新时期国有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对策
(一)加强队伍建设。
1.把好“入口关”。完善内部审计人员录用机制,坚持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并重,注重工作时间、经验,综合能力素质和职业道德。
2.加强人员管理。强化学习与培训,要制定培训计划,加强后续教育;提供更多开展理论研讨、工作交流、促进职业技能提高的机会;在职称评审、职务晋升方面,与内审人员的工作业绩等挂钩,激发其工作热情。
(二)监督与服务职能并行。
1.内部审计人员要参与内部管理,掌握了解工作情况,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内审工作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在帮助解决问题中推进工作,把可能出现的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避免出现严重的违法违纪问题。
3.改变双方审计与被审计的传统角色,增强优质高效的服务意识,提供扎实的服务,获得更多理解支持,内审工作才有生命力。
(三)不断创新内部审计工作。
1.优化工作时效。由以事后财务审计为主,逐步向事中、事前效益审计、管理审计为主,全方位深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增强内部审计的时效性,效益性,提高内部审计的过程干预和成果利用的及时性。
2.优化服务意识。内部审计人员需随时了解内外部风险变化,结合日常发现的问题、不合理现象和控制失效状况,针对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提出及时改进建议,形成书面报告向管理层反映,提示存在的风险和潜在的损失。采取风险识别、风险评估等方法对风险进行分析,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权衡成本效益,提出采取针对性措施的建议,为管理层科学决策提供高质量的内部审计信息支撑。
3.提高创新能力。审计目标要有广度:凡有经济活动的地方都要纳入审计的视野,不留审计死角。审计内容要有深度:要从单一的财务收支审计扩大到内部控制审计、风险控制审计、经营绩效审计等多种审计相结合的工作模式上来。审计方式要有宽度:要从事后审计转变为与事前、事中预防性审计相结合,以现场审计转变为与非现场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方式。
4.加强内部审计研究。内部审计作为专业化的职能监督管理活动,具有开放性、动态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国有单位审计人员要大力加强内部审计理论研究,不断拓展和深化内部审计领域,促进企业增收创利,广泛提高内部审计成果运用,提升内审工作质量和威信,营造有为有位的良性循环。
(四)强化内审工作保障。
1.授权审计人员参与日常生产经营管理的范围,扩大工作视角。在制度建设,目标管理,经济运行中的各个环节、各个管理层面,适当让审计人员多参与进来,发挥保障和前瞻作用,扩大审计人员工作视角,提高审计功能和工作质量。
2.完善内审机构和人员配备建设,提供足够的内审经费和组织保障。
3.全程与纪检监察形成有力配合,对各项制度、法规、办法等执行落实进行跟踪监督,使整改落实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提高审计效能。
4.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各项管理的职能化,迫使审计工作手段必须不断更新。比如研发更多的专业审计软件,提升审计工作效率,审计科学化信息化建设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
参考文献
1.熊成湘《突破困境中的内部审计》《新会计》
2.褚军阳《浅谈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及对策》《企业技术开发(下半月)》
3.朱乐阳《地勘单位内部审计的思路》《审计与理财》
(作者:王梦嫦;作者单位:湖北省地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