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院,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跋山涉水,使命必达,只为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他们是法院“邮差”——送达组。
在大多数人印象中,只有身着法袍、端坐在审判台上的法官才能代表国家法律惩恶扬善维护正义,常常忽略那一次次敲开家门亲手为你送上文书的法院干警。
而他们,却是实现公平正义的“第一公里”,司法不仅是槌起槌落间的威严,也是三个字:“找到你”。
“希望车轮和双腿的速度能够快过时间”
法院送达这个活儿,谈不上“美差事”,要能起早贪黑,忍得住饿,受得了累。
在送达组干警的手记里,“早上七点到办公室”“晚上19点去找当事人”“担心时间不够,没有时间吃饭了”“马不停蹄直接赶往下一站”这样的字眼比比皆是。
因送达任务繁重,时间紧迫,送达组每天需送达大批案件。4月28日,送达人员仅一天时间便辗转4个县市7个下辖镇,往返230公里完成7件送达任务。
“早上七点半出发送达,回到黄石已经接近晚上饭点,工作结束了才感觉到饥肠辘辘,路边买了一碗拉面垫垫肚子,总算圆满完成了本月案件清零的任务,送达之路实属不易……”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返程路上天色渐暗,回想一路的劳顿,干警感叹诸多,在工作日志中这样写道。
披星戴月沐星河,每当夜幕降临万家灯火,大家都在与家人团聚共进晚餐之时,是送达组正忙碌的时候。为了把送达材料及时送到当事人手中,提高直接送达成功率,送达人员常常利用当事人下班时间开展“错峰送达”。4月份,全组多次开展夜间集中送达,直接送达率显著提高。
“这是个修炼身心的过程,要面对冷漠,化解冲突,承受失望”
送达难,送达难,其中的首要难题就是当事人“下落不明”。地址信息不完整、外出务工久离户籍、迁居别处居所地不确定……均导致法院在送达时难以直接送达给当事人。
“地方组织或单位工作人员不配合我们找人、开具证明,他们不理解法院工作,给我们的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面对人难找的情况,送达人员在寻求帮助时常常被“拒之门外”,直接影响了送达效率。
有时,穷尽所有手段,踏破艰程却始终未能亲手将文书送到当事人手中,只好满载失望而归。
又有时,找到当事人了,却拒收诉讼材料。在一起非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一案中,送达人员通过前期走访了解到被告地址已拆迁,获得其新住址后,送达人员夜间上门寻人。得知自己被诉,被告情绪十分激动,始终不愿接收材料。无奈之下,送达人员耐心对其释法明理,经过两个小时的沟通,被告情绪逐渐缓和并同意签收。
“送达路上不仅有困难障碍,还有暴雨和轧破的车胎”
今年4月的天气,回寒倒冷、乍暖乍寒,一会儿是初春的凝寒,一会儿又是炎夏的酷热。
“这个月,我不知多少次淋成了落汤鸡”,4月的雨季,因为反复无常的天气,雨势也来的更为猛烈。
在大冶市灵乡镇和平社区送达一起案件时,因找不到当事人,送达人员经社区网格排查获得当事人父亲的联系方式,前往其父亲住址时,路上突遇暴雨,未携带雨具的二人来不及避雨,“只有顶着上了”,最终赶在当事人父亲出门前到达,并顺利送达。
在另起案件送达过程中,送达人员同样冒着大雨在当事人户籍地走访一个小时,只为确认其现居地址。
除了变化多端的天气,送达路上不乏各路状况。
在黄石市老下陆社区,因辖区路段修路,警车车胎被扎爆,紧急停车后,送达人员试图自行换上备用胎,不料起重支撑工具故障。“当时已经跑了很多地方,身心很疲惫,面对这样的情况内心焦躁了……”沉着冷静之后,送达人员决定就近寻找汽修店,历经多番曲折换上备用胎后方才继续赶路。
天晴一路满身灰,雨天撸袖卷裤腿。往来奔波不知时,无心过问何时归……
每一份法律文书的背后,都有着一段不为人知的送达路程,充满了道不尽的心酸。
正是因为有送达组每一位干警的坚持,被告的知情权以及其诉讼权利能够得以保障。
4月份,送达组共收案136件,已送达136件,送达率100%,出车里程约3000公里。
(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