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24 01:32:52 来源:楚天法治 点击: 0
熊飞
巴东山大人稀,坡陡路险,南北纵距400公里,海拔高差2900米,长江、清江分割,地域面积3354平方公里,离县城最远的村处单程200多公里,老百姓到镇上和县里办事极不方便。经过充分调研,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以农村网格化建设为目标、农民办事不出村信息化项目为载体, 充分发挥农村网格化服务管理的便民、惠民、安民作用,解决农村基层服务薄弱的问题,打通农民办事“最后一公里”。4月11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在现场观看后给予高度评价:“你们通过网络平台,让农民办事不出村,抓得很好,是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发展服务型党组织的具体体现,转作风就要从实际问题改起,解决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服务好群众最后一步路的问题。”5月8日,《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华社等中央主流媒体,对巴东县农民办事不出村的群众路线探索进行实地采访报道。
一、科学谋划,搭建网格服务管理的运行体系
建立高效有序的工作机制。县综治委统筹、县综治办主抓、县纪委督办、县委组织部协调、县政务服务中心实施。县成立网格服务管理指挥中心,乡镇成立网格管理中心,村(社区)成立网格工作站,负责各层级管理服务工作。
建立便民惠民安民的服务系统。巴东县农村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共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基础信息,包括人口、车辆、房屋、生产生活资料、土地林权信息等板块;二是矛盾纠纷排查信息,包括信息收集、前期处置、信息上报、化解稳控、研判决策等板块;三是农民办事不出村,包括业务办理、生活服务、商务服务、金融服务等板块;四是平安巴东,包括综治前沿、理论研讨、队伍建设、典型案例、政法精英、政策法规、政法视线等内容。
建立规范实用的考核机制。定期对办结事项进行数据分析,综合办结数量、服务效果、群众满意评价等因素,对县乡村三级业务服务人员实行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工资挂钩。对未按期办结的事项,由县纪委督查,责成相关人员说明情况,对造成严重影响的,按党纪政纪处理。
建立确保必须的保障机制。财政支持新修一批、项目支撑提升一批、部门投入帮扶一批,投入5000多万元,新修和改扩建207个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完成了全县村(社区)规范化的阵地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社会扶贫创新协作办公室的支持,投入1100万元,研发了“农民办事不出村”信息化系统。县财政预算550万元运行资金,确保农村网格化服务管理正常运转。
二、整合资源,畅通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
巴东县在积极探索农村网格化服务管理途径中,将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76项行政审批受理权限下放到村,畅通农民办事“最后一公里”,农民不出村就能办成事。通过“五整合”,充分发挥农村网格化服务管理的便民、惠民、安民作用。
整合服务场所。一是整合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综治维稳工作站、便民服务站等公共服务场所。二是充分发挥省、州、县“三万”工作组的作用,为每个联系的村配电脑、扫描打印一体机,保障了农村网格化服务管理基本的办公条件,实现一站多功能。
整合服务人员。面对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农村网格管理员选聘难的实际,聘请原村民小组长、村支两委成员、村医、村教为网格信息员;实行网格信息管理员兼任“农民办事不出村”项目的代办服务受理员,合并岗位职责,实行一人多岗,一岗多责。
整合传输载体。一是利用已有网络。我们抓住全国社会扶贫创新协作试点县的契机,量身定制了“农民办事不出村”信息化网络系统,与农村网格化服务管理网络全面共享。二是合理规划新建网络。协调电信、移动两家网络通讯商,对尚无光纤网络覆盖的村,分担建设任务,实行以租代建,每村每年2000元租费;200人以下的村并入邻近的中心村;特别边远的村,采用无线wifi传输,实现了村(社区)光纤网络全覆盖。
整合运行资金。对村(社区)经费有效整合,统筹安排,全部纳入县财政预算。网格信息员的劳动报酬实行计件制,每采集1户信息2元,成功代办事项每件10元,成功化解1件矛盾纠纷50元,每年的劳动报酬平均近800元;网格信息管理员基础劳动报酬每月250元,录入1户信息2元,办理1项服务10元,每年的劳动报酬平均4000多元。
整合服务内容。一是利用农民办事不出村信息化系统,将与农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服务事项,全部授权村网格管理工作站审核受理,让群众在村里就能领取审批证件。二是整合农村商业银行、农业银行、电力公司、联通公司、移动公司和供销社、商务局等部门功能,开通村级电子商务平台,实现证件村里办、信息村里查、费用村里交、补贴村里领、矛盾村里调。三是利用“新华农讯”、“巴东畜牧通”等信息平台,实时发布政策法规、农业科技等农事服务信息,发布招商引资、农产品供求等信息,让群众在村里就能释疑解惑。
三、注重实效,确保农村网格化服务管理群众满意
干群关系更加紧密。将县乡政务服务的受理窗口前移到老百姓家门口,将平安建设的主阵地设置在千家万户,倒逼基层组织把功能定位从管理转到服务上来,倒逼县、乡镇简政放权,主动加快审批制度改革,倒逼广大基层干部贴近群众。
办事成本明显降低。网格织平安,格格进家门。在家的村民不出村、在外务工的也可以不回村就能办结行政审批服务事项,享受惠民服务。截止目前,全县划分网格3893个,聘网格员2215名,建网格工作站484个,采集录入信息15.2万户、49.6万人,累计受理行政审批服务事项1.01万件,办结9418件,办结率94%,让群众少跑路约240万公里,直接为群众节约办事成本470万元;农村老人和低保户在村里支付保险金,完成取款、转帐业务2.64万笔;村里办理电费缴纳、话费充值业务2.48万笔;网上产品交易额超过500万元。
办事效率显著提升。以往老百姓办事需先在村(社区)初审,再逐级到乡镇或县里与干部面对面申办。如今老百姓办事只需到村便民服务室提交资料,直接由受理员通过系统平台传输办理,约定时间领取证件。行走不方便的老百姓还可以通过网格员代办。农民群众形象地说,一个“格格”进了门,一个系统进了村,大家办事不求人。
服务水平进一步改进。群众事项立报立办、群众疑惑立问立答、群众纠纷立调立解,直接考验各级干部的政策水平、业务能力和为民态度。不及时学新政策不行、不弄清弄透政策也不行,对于文化水平不高的村干部,不学业务、不学政策、不学电脑,就无法胜任工作。网格员、管理员经常与老百姓打交道,思想通了、感情近了,调解纠纷更加得心应手,不断实现矛盾纠纷不出村。(巴东县综治办)
关注楚天法治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