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过去的‘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到如今对细胞的‘精准打击’;从过去的‘不治之症’,到现在‘临床治愈’,近十几年,血液科的发展非常迅猛。”。
荆州市中心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唐元艳,见证了新技术新疗法对血液病治疗带来的革新和进步。她心系患者,始终不曾停下学习的脚步,在日复一日的积累中,她也逐渐成了患者心中“靠谱”的代名词。
大爱与希望同在
“公众对血液病认知尚属相对薄弱,有时病人抽血还会跑到我们科室来。”唐元艳淡淡一笑,“其实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各种贫血等疾病,都属于我们血液内科的诊疗范围。”
恶性血液病不仅仅是医学上的挑战,更是对病人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验。唐元艳遇到过很多患者,有人在问诊时落泪,有人在沉默中不安,还有人当场崩溃……
为了与不同的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唐元艳一边打比方,一边摆数据。
“种地要先把土壤(白血病骨髓微环境)杀虫(免疫缺陷),再往土壤上播撒种子(造血干细胞)。”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过去的生存期也就是4—5年,现在患者的总体寿命可以等同于常人。”
唐元艳认为,医生不仅要在疾病治疗上下功夫,更多时候,要和患者站在一起,共渡难关。
2020年,科室来了一名60岁淋巴瘤复发难治患者,在多家医院治疗后,辗转找到唐元艳。当时老人贫血、溶血严重,因为血栓单侧肢体肿胀得厉害,整个人十分痛苦,并且拒绝治疗。
唐元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因为在她看来,老人的病还有希望。这份底气不是凭空而来的,从事临床工作十几年,唐元艳对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等血液恶性病的高剂量化疗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有丰富经验,并致力于血液恶性病的微移植及CART细胞治疗工作。
经过唐元艳耐心劝导,反复解释病情,老人同意接受治疗,最终治疗过程顺利,老人还恢复了独立行走能力。
精打细算为患者
荆州市中心医院血液内科每年有1.4万人前来就诊,出入院人次3千多人。
“每当有患者被确诊为恶性血液疾病,我都能看到他们眼中的恐惧和无助。”唐元艳说,“他们的家人可能也会因此背负上沉重的负担,无论是经济上的压力,还是精神上的折磨,甚至是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
“所以,我们必须为他们精打细算。”唐元艳的语气里充满了决心。
化疗、靶向治疗、放疗、移植、细胞免疫治疗等手段为患者带来了新希望。对医生来说,要学会巧用“兵”。
唐元艳会考虑患者的自身病情、身体状态、经济因素以及家庭因素等多个方面,以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最适合他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2019年,一名30多岁的男患者找到唐元艳,经诊断,该患者为高级别大B细胞淋巴瘤继发性中枢侵犯。作为家中的“顶梁柱”,两个孩子的父亲,他面临着用药难和身体遭受折磨的双重困境。
唐元艳决定为这个父亲“搏一搏”。
针对他的情况,唐元艳为他选择了CART细胞免疫治疗桥接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制定了周密的诊疗计划。如今,4年过去患者处于无病状态,已回归正常生活。
“更多的病人选择信任我们,选择坚持治疗,这是最让我觉得暖心和骄傲的事。”唐元艳说。
言传身教为传承
“血液内科从单独成科运行,到迈入规范化治疗、高水平医疗质量,靠的是历代科室主任一代一代地传承和积累。”唐元艳介绍,荆州市中心医院血液内科是湖北省地市级医院中最早成立的血液科专科之一,也是全省唯一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的地级市血液专科。
这些年,唐元艳对学科的发展感同身受。2013年科室开展微移植治疗老年急性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014年科室开展CAR-T细胞治疗,为省内最早,是湖北省首批规范化CAR-T细胞治疗中心。这些关键时刻,唐元艳都有幸见证并与同事们始终探索向前。
大医情怀,代代传承。
作为医院血液内科领军人,唐元艳制定规培计划,设置培训课程内容。她开展分层次教学、分阶梯教学、学生讲课等形式多样教学活动。
血液内科70多名医护及科研人员在她的带领下,依靠高效的团结协作、锐意进取的心态,以及以疗效为重点的努力,得到患者的一致好评。科室也先后获得荆州市首届公众满意护理示范岗、荆州市青年文明号等荣誉。
唐元艳也获得了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优秀带教老师”,并多次获得“医院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荣誉加身,但唐元艳觉得认为这些“都是团队的功劳”。
“血液病人再也不用频繁往返北京、上海等地,而是能够放心大胆地在家门口的医院接受治疗是我们整个医疗团队的期望。”
(夏自宇 鲁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