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部队转业到法院工作的他,对学习孜孜不倦,对理想不懈追求,对办案精益求精,在繁重的审判工作之余,随时随地注重总结审判规律,苦苦探索破解难题的方法,并将它们转化为学术成果。凭籍坚定的革命意志、朴素的为民情怀、执着的工匠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办案难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记录,实现了自我蝶变的华美转身,取得了审判专业与理论研讨的双丰收——连续五年审判绩效在全市法院排名前三名,撰写的案例连续两年入选《中国法院案例选》,学术论文屡屡在全省法院、各类论坛斩获奖项,承办的多起案件在全省法学领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光荣获评全省审判专家。先后带领审管办获评全市法院审判管理优胜单位,带领刑事审判庭荣记集体二等功。他就是红安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赵学焕。
用汗水浇灌精品案件之花
从进入法院工作的第一天,赵学焕就下定决心:要为党和国家的审判事业奉献一生,做一名公正司法的人民法官。为此,他除了勤于向书本学习,还积极请教经验丰富的老同志,提升自己的法学理论水平和办案能力,快速完成身份转换,开始独当一面的办案。“法官办理的不仅是案子,更是别人的人生”赵学焕将质效作为审判的生命线,用每一个案件传递公平正义、彰显为民初心。在民事审判岗位,他承办的一起民事案件,入选第四届湖北省残疾人法律援助十大典型案例。调至审管办,既要投入审判管理,还要兼顾民事审判工作,但他抗住了高强度工作和巨大压力,带领审管办两度获评全市法院审判管理优胜单位。调任刑事审判庭庭长后,他始终以“铁案”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实体到程序、从定罪到量刑,都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在严格适用量刑规范化的基础上合理适用自由裁量权,严把案件事实、证据和法律适用关。辛勤汗水浇灌出精品案件的绚丽之花:审判的案件先后获评全省法院精品案件二等奖、一等奖,为红安法院审判工作赢得了一项项殊荣。
用匠心浇灌优秀文书之花
裁判文书是司法活动的最终产品,被视为法院的脸面,法官的名片。裁判文书的制作,考验着法官的素养和智慧。“撰写裁判文书即是书写正义,我们要用公平公正的判决,引导群众用法律的思维理解问题。”赵学焕始终严谨对待每一起案件,在庭前阅卷阶段理顺双方诉辩意见的逻辑脉络和法律依据,制作文书时就可以快速准确地对基础事实进行梳理和罗列。他将释法析理视为审判永远的追求和坚守,经常学习借鉴《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刊登的文书,来精进审判业务。用深入细致的释法说理,对当事人的诉求和疑惑作出回应与阐释,让当事人接受判决,也向社会公众传递司法的态度,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匠心打磨的裁判文书,自然经得起法律同行的评议,两次获评全省法院优秀裁判文书二等奖的赵学焕,登顶了红安法院裁判文书制作的高峰。
用热血浇灌学术研究之花
学术研究是审判工作的凝练升华,是推动审判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助力。“学术研究应该是法院人的精神追求、工作方法。”赵学焕将学术研讨作为破解难题的金钥匙,繁重的审判工作之余,注重总结审判规律,并转化为学术成果。光荣获评全省审判专家后,他不骄不躁、埋头钻研,在办理疑难复杂新型案的同时,思考、梳理、总结审判领域裁判规则,撰写典型案例,搭建理论与实践沟通的桥梁,发挥审判专家的领军、表率作用。因为植根于司法实践,致力于反复打磨淬炼精品,赵学焕的写作水平和论文质量不断提升,浇灌出学术研究的绚丽之花:自2012年实现红安法院学术论文获奖零的突破以来,撰写的法学论文多次在全省法院学术研讨会以及法官论坛、中部崛起法治论坛等各类论坛斩获奖项,参加国家四代领导人法治论述研究的编写工作;撰写的案例连续两年入选《中国法院案例》。
用奋斗浇灌团队争先之花
凭借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工作态度,赵学焕总能成为所在岗位的行家里手,加班加点是工作常态,恨不得将一分钟扳成十分钟,绝不拖延任何一项工作。影响带动着团队成员团结奋进,努力争创一流业绩。面对疫情常态化给刑事审判工作提出的新挑战,他率先通过云间互联网法庭远程开庭,开启该院“云庭审”新模式。通过应用远程庭审系统、对接检察院提讯系统、到县看守所巡回审理、深入当事人所在村组或家中巡回审理,确保刑事案件安全、规范、高效地得到审理。身体力行作表率,严格管理促进步,赵学焕要求每个步骤都做到精心、每个环节都做到精细、每项工作都出精品,浇灌出团队争先创优的绚丽之花:审判质效在全市法院稳居第一。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从基层法庭到民事审判、审判管理,再到刑事审判,历经多岗位历练,赵学焕始终脚踏实地、俯身躬行。辛勤付出终将浇灌出累累硕果,他创造了无以计数的红安法院荣耀,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共产党员赞歌。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赵学焕仍以党员法官的初心,勇担奋进的时代使命,默默奉献着,不懈追求着。
(程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