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主办: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指导协办:中共湖北省委政法委员会出品:湖北特别关注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法治导读:
“三重境界”守护大写的中国“V” ——郧阳检察助力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保护纪实 武汉都市圈检察机关大动作!九地在鄂州会签这份文件 武汉中院:以高质量司法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 检察开放日+新闻发布会 零距离见证湖北流域综合治理成效 中央、省级媒体组团“打卡”!深挖十堰检察新闻“富矿”! 荆州: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全市平安建设工作情况 公安县:“两长”同庭履职,“亮剑”职务犯罪 唇枪舌战 精英对决丨荆州市检察机关公诉人论辩赛精彩来袭 2022年度十大检察新闻十大法律监督案例评选揭晓 “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2年度十大案件”40件参选案例
他把贫困群众扶起来了 自己却倒下了——追忆麻城市卫生学校驻村干部沈艳新
2021-05-14 17:41:52 来源:楚天法治 点击: 0
一个平凡百姓,59年生命历程,两次响应祖国号召。他用耿耿忠心,为保家卫国、为脱贫攻坚、为卫生健康事业,兢兢业业,鞠躬尽瘁。
5月1日早上7点30分,在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时刻,麻城市卫生学校驻顺河镇顺水湾村驻村干部沈艳新突发疾病,永远倒在了他赤诚热爱的扶贫一线,终年59岁。
 “清明节还和我微信聊天,探讨乡村振兴的做法。他说,有幸参与了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还要继续亲眼参与见证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直到明年退休。从来都是说话算话的他,没想到这么快就走了。”5月10日,在沈艳新的家里,堂弟沈建庭望着堂哥的遗像,仍然悲痛不已。
一辈子忠诚耿直,爱党敬业,视事业为生命的沈艳新,这一次,永远‘食言︐了。

把贫困群众扶起来了,他却倒在了扶贫岗位上
沈艳新出生于张家畈镇沈家湾。沈建庭回忆,家大口阔和拮据的经济条件并没有让沈艳新沉沦,相反,从读书到参军到工作,父母良好的家风孕育了他坚韧耿直的性格,认准了的事,再苦再难也会坚持下来。而他坚信能善始善终的扶贫事业,没想到却成了他事业和生命的终结点。
2017年6月,麻城卫校分配到2个村的驻村扶贫任务,彼时学校系统成人教学和线上合作教学任务繁重。后勤科科长沈艳新得知后主动向校领导提出:“我是共产党员,又是退伍战士,也熟悉农村工作,请让我去驻村!”
沈艳新话语不多,却字字铿锵有力,行动起来也是认真负责,雷厉风行。当年7月,他和同事王霞、李江红一起进驻到顺河镇李斯文村。
贫困的家庭大多境况相似,要么无劳动能力,要么缺技术发展能力,甚至还有思想落后等原因。工作队进驻李斯文村后,首先对69户贫困户进行了深入走访,翔实核查深挖“贫根”,梳理致贫原因,因户因人制定扶贫措施。随后实施了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社会保障兜底和异地搬迁脱贫、生态补偿脱贫等措施。工作队立足李斯文村资源条件,组织了鱼面、油茶、板栗等技术技能培训,扶持发展了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由于沈艳新政策知识熟练,又热心快肠,村民凡是有纠纷都找他,矛盾化解在基层,至今李斯文村没有发生一件越级的扶贫信访件。
工作队和村两委一班人靶向施策,2018年年底,李斯文村顺利实现了户脱贫村出列。因为沈艳新工作能力强,2019年2月,麻城卫校在调整扶贫队员时将他调到了还没有脱贫的顺河镇顺水湾村。
“当时,村干部和李斯文村村民都非常不舍得沈艳新离开,极力挽留。”李斯文村现任驻村工作队队长夏长江回忆当时的情景。
在顺水湾村,沈艳新和队长潘晓海很快进入了角色。每周他至少坚持五天四夜吃住在村,晚上走访和整理资料,白天协调相关单位或者看现场,周末和节假日加班加点是常态。潘晓海说,沈艳新擅长做思想工作,遇到群众不理解的政策,甚至无理要求,他就教他们换角色看问题,假如你是扶贫工作队员,我这个问题你应该怎么解决?设身处地的站位,细谈慢说的语气,明明白白的道理,沈艳新很快成为73户贫困户的贴心人,成功协助调解了村民之间的纠纷5起,化解了村民涉贫上访2起。

 
工作队帮助村两委干部理清以油茶为主产业发展思路,联系国土部门平整荒山荒坡和丘陵凹地,栽种油茶350亩,并积极向卫健局和卫校申请4万元帮助贫困户购买油茶两万余株,帮助贫困户发展油茶260亩。干群一条心,黄土变成金,贫困户精神面貌大为改观,纷纷卯足干劲发展生产,日子越过越顺,顺水湾村也于2019年年底如期脱贫验收了。
“现在扶贫任务少了,村里事务也理顺了,你年纪又大了,周五可以早点回家改善改善伙食呢。”有亲戚劝导他。但是沈艳新始终坚守岗位,整理资料,回访贫困户,解决合作社难题,每一天都过得忙忙碌碌。
4月28日,沈艳新还聆听了黄冈市委党史教育宣讲团麻城市顺河镇报告会。
4月29日早上八点,村支部书记徐海滨看到一向身体健康的沈艳新上班时口齿不清,左侧手脚活动受限,赶紧拨打120急救电话,紧急将沈艳新送往麻城市人民医院救治。
但沈艳新太过劳累了,病情发展得十分迅速,医生全力抢救也没能挽回。
“靠着沈队长他们的帮助,我才有了自力更生的勇气,这么样的好人怎么就走了呢。”5月10 日,在顺水湾村贫困户吴锦永的养殖基地,笔者看到,沈艳新帮助申请小额信贷办起的养殖场里,二十多只黑山羊正悠闲地散步,一群群土鸡在自由地觅食。吴锦永说,每到年底,工作队总会想方设法帮助找销路,一家人靠着养殖场每年三四万元的收入顺利脱贫了。

 
贫困户张耀玲生过一场大病,加之孩子正在上大学,家庭经济十分困难。工作队和村干部在帮助落实一系列扶贫政策的基础上,为张耀玲安排了公益性岗位,每年可增收八千多元。空闲时间,沈艳新还会帮助张耀玲做一些扯花生、打板栗、除草等农活。得知热心快肠的沈艳新过世了,张耀玲十分难过,不停念叨着这名扶贫干部的好。 
朝夕相处两年多,沈艳新部队式的严谨务实作风让徐海滨十分敬佩,对他的意外离世非常痛心:“他始终坚持党员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以一名退伍老兵工作作风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发挥着军人特有的精神,表现出了一名党员与一位退伍军人的责任与担当。 

部队里,他是英勇守护和平的“首都卫士”
时间总是飞逝而过。回忆起和沈艳新一起朝气蓬勃的军旅生涯,战友冯金良感慨良多。

 
1980年,18岁的沈艳新积极响应祖国号召,身佩大红花,和冯金良乘坐同一列火车,光荣地步入了军营——北京卫戍区警三师十一团。在部队里,沈艳新有着过硬的政治素质和坚强的品格,14年的部队生活中因为工作突出,多次被师团嘉奖,其中1985年、1988年、1990年三次因为国防建设作出重大贡献被师团分别记三等功,被授予三等功臣,还在部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老连长朱世泉仍然记得,不记名利的沈艳新在部队期还推辞一次三等功奖励。和平年代,沈艳新所在连队同一个人数次立功只有他一人。
一次在带领全班战士进行实弹投弹训练中,一名新兵投弹时因过分紧张,不慎将手榴弹的拉环拉开后掉在自己的身边直冒烟。危急时刻,沈艳新当机立断将这名新兵推入旁边事先准备好的坑里,迅速捡起手榴弹投向了应投的方向,从而避免了人员伤亡事故发生。沈艳新的严密组织和英勇无畏的事迹,受到了营、团首长的高度评价和表杨,年终总结时全连官兵一致推选沈艳新为连队优秀骨干,并报请上级记三等功一次。
沈艳新不但在军事训练中成绩突出,在后勤管理上也是行家里手。他担任司务长期间,将战士们的生活安排得井然有序,而且带着战友们养生猪,种蔬菜,精打细算为连队节省开支。他总是说,“在部队一天就要干好一天,人人做到站好最后一班岗。”由于训练任务重,沈艳新回家休假的机会总是一拖再拖,连队官兵还给送了个外号叫“工作狂”。
 
热爱卫生事业,退伍老兵用行动践行铮铮誓言
1994年6月,沈艳新结束了14年的军旅生涯,转业安置到了麻城卫校工作。
“我没有教学工作的特长,就把学校的安保任务交给我吧。”一上班,沈艳新就主动要求当保安。保安属于后勤科,除了教学任务,处理打架斗殴、水电、环境卫生、中心工作等事无巨细都是后勤科负责,他也因为入职时的这句誓言,将卫生事业融入到了血液里。
为了不给学校添麻烦,他带着妻儿四人挤在一间不足9平方米的宿舍整整四年。家里常常入不敷出,他还多次拒绝学校对困难职工的福利慰问,理由是其他人更困难。他将女儿送进了护理学校,让儿子学了临床医学专业。看到各医院到处缺医护,他四处动员亲戚家的孩子学医学护,至今有9名亲戚从事了医学工作。
但他意志又十分坚定,一边动员亲友加入卫生健康事业,却又从来没有为就学就业给组织添过任何麻烦。学校工资不高,妻子靠帮餐馆做火烧粑补贴借用,两个孩子上学多年,一家人在自建土胚房里住了三年多才装修。妻子曾经旁敲侧击,希望他找熟人给儿子在麻城安排一份医院的工作,被他一口回绝。
“眼看明年就要退休了,我们多年分离的日子马上就要结束了,他却走了。”妻子痛哭着说。为了生计,妻子直到去年才回家,但夫妻一人在麻城,一人住乡镇,仍然是聚少离多。
 父亲对事业的热爱,深深影响并激励着儿子沈希继承父亲的遗愿。他说,准备辞去外面的工作回到麻城,重新拾起大学时的专业知识,应聘医疗卫生相关工作。
沈艳新的同事兼好友帅志林哽咽着回忆起沈艳新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打完这一针我还要回村里去,好多事没处理呢。”
但他再也没能出现在扶贫的路上。
五月的顺水湾,沈艳新亲自指导管理过的油茶和板栗树生长正旺。那个热心快肠、乐于助人的驻村干部却再也不会出现在山岗,但他的精神风貌,已然激励着乡亲们迈向乡村振兴的光明大道,生生不息……
李桦 戴江红
 
 
电子杂志往期回顾

关注楚天法治微信公众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