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主办: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指导协办:中共湖北省委政法委员会出品:湖北特别关注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法治导读:
“三重境界”守护大写的中国“V” ——郧阳检察助力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保护纪实 武汉都市圈检察机关大动作!九地在鄂州会签这份文件 武汉中院:以高质量司法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 检察开放日+新闻发布会 零距离见证湖北流域综合治理成效 中央、省级媒体组团“打卡”!深挖十堰检察新闻“富矿”! 荆州: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全市平安建设工作情况 公安县:“两长”同庭履职,“亮剑”职务犯罪 唇枪舌战 精英对决丨荆州市检察机关公诉人论辩赛精彩来袭 2022年度十大检察新闻十大法律监督案例评选揭晓 “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2年度十大案件”40件参选案例
【寻找榜样】不忘为民司法初衷 书写无悔青春岁月
2021-03-18 15:57:09 来源:楚天法治 点击: 0
“近几天的学习教育,让我的感受颇深。法院工作必须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接地气,才能更好的服务中心大局、服务人民群众,同时我们要善于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法治思维来解决各种问题、矛盾。”汪涛在队伍教育整顿学习期间讲道。

 
为民司法,不是一句口号,他用25年的青春热血践行成为一名基层人民法官的初衷,书写一名基层人民法官对公平正义的执着追求。
他叫汪涛,男,出生于1973年,现任通城县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庭长。初次见到他的时候,头顶国徽、身着法袍的他正好坐在审判台上开庭,法庭里里外外都透着一股庄严神圣的气息,那时的他还是北港法庭的庭长呢。
听主任讲,北港是个人杰地灵、山水秀美的地方,而北港法庭自建庭来一直都保持着非常优良的传统,工作尽职尽责,始终将司法为民牢记于心,办起案子来有着一股坚持和韧劲,那时的我听着前辈们那些新奇有趣的故事,心中也对这个地方充满了向往。

马上就办,给为民司法最好的诠释
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汪涛办案的速度非常快,在北港法庭工作的那些年,他不仅每年办的案子多,而且结案率几乎都是百分之百,年底大家都赶着结案的时候,他的案子却办得差不多了,而案子之所以办得快,是因为他心里装着基层的百姓,能够设身处地的为基层百姓着想。
汪涛出生于农村,由于打小就过着艰苦的生活,所以他知道基层群众的苦。到法院工作后,他的这种感受就更加直观了,有时遇上可怜的当事人,他也会感到很无奈,所以他总想着能帮一点是一点。在他看来,基层百姓打官司是相当不容易的,如果法官办案拖延一分,那么他们的诉累也会增加一分,迟来的正义非正义。
“汪庭长,中午不休息,还要继续开庭啊?”刚到法庭工作的法官助理小周,似乎还不太习惯这样一种争分夺秒的工作模式。
“赶紧去吃饭,吃完饭继续开庭,这里的当事人来一趟法庭不容易,我们速度快一点,他们参加完庭审后还能在天黑前赶回家。”说起办案,汪涛简直就是个拼命三郎。
2017年3月16日,刚开完一上午庭的汪涛还没来得及吃午饭,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步履蹒跚地走进法庭,且情绪颇为激动,诉称自己在一块土地上种了多年的菜,最后地没了、菜也没了,说着说着老人还留下了眼泪。为稳定老人的情绪,汪涛赶紧扶老人坐下,并倒了杯热茶,半个多钟头后,汪涛才了解到这地其实不是老人的,只是老人一直都在这地上种菜,并且老人为这事多次到镇政府、信访局闹访,时间长达两年之久,由于老人上了年纪,大家都不敢下定论。为彻底揭开老人的心结,化解这场纷争,汪涛迅速电话联系另一方当事人到争议地等,自己则带着老人赶往现场,并邀上村里的干部一同前去做思想工作。
没想到这一调就是几个小时,直到天黑老人才罢休,最终作出撤诉的决定。老人年事已高,也许并非想打官司,只是咽不下一口气,自己种了多年的地怎么说没就没了。散场后,汪涛决定上老人的家里坐坐,关心一下老人的生活,和老人谈谈心,临走前还给了老人300块钱,并嘱咐老人放下心结、安享晚年。
回家的路虽然有些漆黑,但汪涛的心却是明亮的。“终于可以安心的回去吃碗面,睡个安稳觉了。”他乐呵呵地和同事说道。
马上就办、现在就办、立即就办,这是汪涛给自己办案定的一个标准,这么多年来他也一直在坚持。

创新方式,这样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一般来说,法庭都是配的三个人,但北港法庭有时却只有两个人。在人手不足的时候,汪涛没有向院里提建议,给法庭增派人手,因为他知道院里的人也不够。为缓解案多人少矛盾,他选择了创新。
在对受案案由、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后,汪涛发现北港法庭所受理案件的当事人大多数都在外打工,来回一趟非常的不容易,一旦涉诉,按传统方式送达,要么邮寄,要么就上门,但上门送的话,一般是没法亲自交到当事人手中的,所以无论选哪种方式,既费时费力费资源,也不利于当事人迅速知晓对方诉求。
为此,汪涛安排庭里的法官助理建了一个公共的微信号,专门用于与当事人的联系。通过当事人提供的电话号码,可迅速添加当事人的微信,将诉状副本、应诉通知书、举证通知书、开庭传票等法律文书拍照后传给当事人,传完后要求当事人回复确认收到法律文书。这样一来,庭里75%以上的案件都可以用微信方式送达,既方便的当事人,也节约了司法资源。
用微信送文书是一招,用微信调解则是另一招。有些案件在庭审结束后,当事人依旧想不通,直接下判往往导致上诉,甚至引发新的矛盾,汪涛将微信号的功能扩展到调解和庭审,他经常利用微信号与当事人沟通,有时简单的案子还可组建讨论组,方便当事人发表意见,在促成和解后,再将调解协议通过微信号发送,确保当事人收悉,这样一来,还可以减少当事人上法庭的次数,更解决了一些当事人在异地不能参加庭审的难题。经统计,该庭每年利用微信调解案件占比达20%左右。
“微信送达、调解,实现了双赢、共赢,并且效率还高,也减轻了你们法官的负担,真的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一名当事人在微信调解结束后如是说。

细心思考,千万不能为办案而办案
法庭办的案件多为离婚纠纷、邻里纠纷,本是芝麻大的小事,但有时处理不好,也会酿成大错,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所以汪涛在办案过程中时常提醒自己,千万不能因为案子小就简单的处理,不能为了办案而办案。
2019年9月20日,汪涛开庭审理一起生命权、健康权纠纷案件。该案的原、被告本是邻居,因为争一点瓜地而大打出手,被告将原告打伤,村委会、派出所、综治办出面调停,但双方依然争执不休、互不让步,原告为此诉至法院,要求赔偿医药费6000元,没想到邻里间的一点小事迅速发酵,演变成了大事,令左邻右舍瞠目结舌。庭审过程中,汪涛通过还原事情的原尾,让原、被告意识到各自的过错,最终促成双方和解,被告赔偿医药费3500元,原告撤诉。
案子虽然结了,但汪涛还是有些担心,因为他觉得这件事并非表面的简单,二人因瓜地引起纠纷,地没有解决,矛盾肯定还会再起。他迅速喊住还未离开法庭的原、被告,提议前往事发地解决问题的根源,并到村里邀请村干部一同前往,果然不出所料,双方的亲属正在事发地大吵大闹,有几人还回家拿出斧头、铁锹要拼命。
“拿起斧头就拼命,你们到底是有几条命,打死打伤不仅要坐牢,还要赔偿,你们都担得起吗?”汪涛当即喝住阻止要上前拼命的人。
话音刚落,现场突然就安静了。汪涛和村干部随即劝阻一些人散场,并组织双方当事人坐到一起调解。在邻里情的感化下,在法律的威慑下,原、被告最终就瓜地划分问题达成和解,汪涛还在现场主持对瓜地划线打桩。一场纠纷可算是化解了,汪涛心里的大石头也终于落下了。
可令人想不到的是,一波刚平,一波又起,这两家人又因屋檐滴水问题吵起来了,刚准备松口气的汪涛赶紧打起十二分精神,又接着调解新纠纷,在妥善解决矛盾后,村里的干部、在场的村民、当事人都为他司法为民的情怀竖起了大拇指。

 
办案不马虎,抗疫更是不马虎。在抗疫期间,汪涛主动请缨,作为一名党员志愿者坚守在城区的九眼桥卡点,从早上七点到晚上十二点,没有丝毫犹豫,每天准时到岗,细致耐心排查来往车辆,对没有通行证的一律劝返,叮嘱他们把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安心地呆在家里不要出门。有一次刮大风、下大雨,汪涛一个人穿着雨衣站在围栏前排查来往车辆,直到雨停才进值守棚内休息一下,原来那天与他一同值守的同事着了凉,为了照顾同事,他一个人扛下了当天值守的重任。“那天望着他坚定的背影,突然觉得黑夜中的他非常高大,不仅要学习他的办案精神,还要学习他在灾难面前勇于担当的党员本色!”与他一同值守的同事说道。
近年来,汪涛连续三年被院里评为优秀公务员、优秀共产党员,被咸宁中院评为调解能手、记个人三等功一次,他所负责的法庭被评为全省先进单位、示范法庭,被湖北高院记集体二等功一次。

 
也许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有的只是一颗为民司法朴实的心,但对于一名基层法官来说,这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是人民群众的福利。无论在哪里办案,他都将一直坚守成为一名人民法官的初衷。
程隽 陈琼 
 
电子杂志往期回顾

关注楚天法治微信公众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