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第二十条》以一位检察官的视角完美诠释了什么是公平正义,怎样维护公平正义。其实作为一名普通的检察官韩明最初办案也是迷茫的,他只是一味机械地死扣法律条款,遵循以前的判例,所办理的案件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并不佳,而自己的儿子见义勇为因取证难深陷麻烦,正在办理的案件来自各方的施压让人喘不过气来。最终,韩明顶住了重重压力,对案件作出了公正的处理。“法不能向不法低头”“法律应该让坏人的犯罪成本更高,而不是让好人的出手代价更大”“我们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是这部电影的经典台词。作为检察官,我们应当将“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作为我们的基本价值追求,在实体上确保实现公平正义,在程序上让公平正义更好更快实现,在效果上让人民群众可感受、能感受、感受到公平正义。(徐火平)
二
这部电影,讲述了三起类似性质的案件。这三件事中韩明的儿子、公交车司机和王大勇分别被指控为故意伤人罪,防卫过当和故意杀人罪。在面对自己儿子的疑问“我做错了吗”,“我明明见义勇为,为什么还要给别人道歉?”时;面对司机的女儿为让父亲申冤而让父亲上访求公道,父亲却在上访途中丧生于车祸,司机女儿的自责和泪水时;面对王大勇的妻子因自己的丈夫被判死刑,从而感到对法律的绝望,抛下自己的女儿跳楼时..….韩明沉默了。他意识到:“我们办的不是案子,是别人的人生。”最终千言万语化为王大勇审判会上的一句:“我认为王大勇的行为不应是故意杀人罪,而应是正当防卫,无罪!”(程惠琴)
三
电影中,韩明曾问过一个问题,郝秀萍为什么甘愿丢夫弃女走上绝路。是因为她感受到了绝望,这是对善意的绝望,也是对法律的绝望。公交司机张贵生,因制止一起不法事件导致坏人受伤而入狱三年。这三年中,他的妻子和女儿受尽贫寒和欺侮。女儿坚持主张正义,要父上访,最后车祸暴死街头。见义勇为是中国人普世推崇的行为,如果正义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在面对类似情况时还敢站出来主持正义?依法而行,在于实施落地,更要看见,法分善恶,善法之治才称得上法治。提高立法质量,使法律始终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条件。(李震)
四
观影过后,我问了自己三个问题:办案质量与效率如何平衡?如何坚守或者履行检察官的职责?如何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公平正义?结合整部影片,我好像找到了破局的答案。首先,我们要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就如影片中的韩明、吕玲玲一样,面对案件关键证据寻找难、事实认定难、改变传统观念难,像他们一样不放弃。其次,我们要有担当作为的品质。对现实屈从还是勇于担当,是影片中对韩明的重大考验,也是对我们检察官的考验,我们或许不会遇到昆山反杀案、赵宇见义勇为案等,但我们可以从这些案件中领悟到“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法治精神,感受到顶住压力、向心而行的责任担当。最后,应该具有一定的批判思维,应该动态地、辩证地理解法律的实质和时代的变迁,不断用常情常 理常识来校正我们的司法理念,满足公众不断提升的法治诉求,只有这样才能让检察官适应时代的发展、悟透立法的本意,不办错案、促进司法进步。(姜芹)
五
“所有正确的事情都有代价,但不能因为有代价就不去做”。法治的进步,需要千千万万不辞辛苦、不惧艰难的检察人员,敢于突破办案惯性和思维定式,在办案中始终做到时时叩问初心、坚守初心,真正做到让公正司法成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杨锦煜)
六
观看电影《第二十条》有感
汪劲松
票房高涨甲辰春,拍案惊奇泪湿巾。
二十条前呈物证,三千字里诉初心。
纷繁乱象疑难件,扎实功夫检察人。
正义何曾惧风险,公平到此已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