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山河无恙。4月14日,心心念念三年之久的武穴作协金陵采风之旅正式启程。一路上,文友们围绕此次南京行讨论热烈。"一座南京城,半部中国史。"南京号称六朝古都,其实先后历经十个朝代,是一扇让我们回首历史的窗户,更是一本最好的历史教科书。南京有什么?南京有中山陵、秦淮河、总统府,南京有明孝陵、夫子庙、雨花台,南京有朱元璋、洪秀全、蒋中正......当然,南京还有家乡的"凤姐"--正是因为她的牵线搭桥,热情邀约,此次采风之旅最终得以顺利成行,尤其是她在接风现场打出的"欢迎武穴才子佳人春游南京"的横幅,深深打动了文友们的心。
按照行程安排,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是必去之地,但因为预约已满,不得已只好取消,经与导游商量改为前往雨花台,我说"甚好,甚好"。导游小王说:"南京又名石头城,她是一座苦难的城市。"哦,"石头"--"苦难",这两个沉重的词汇刹那间紧紧拽住了我的心,我一时竟然无语,不禁低头陷入了沉思......
春天的雨花台给人以明媚、空旷、清新的感觉。这里是一个掩埋忠骨的地方,历史上不计其数的英烈忠魂牺牲于此,其中留下姓名的就有两千多位。车抵雨花台景区,我们一行从南门而入,只见道路两旁苍松翠柏成排,浮雕塑像肃穆站立,偶有阵阵幽香袭来,令人顿生庄重和崇敬之情。"山之上,国有殇。"这些墓碑和塑像,总让人回想起"青山有幸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悲壮画面。
忽然,一位文友指着丛林深处一尊塑像说:这位道骨仙风的老者是谁?我们走近前仔细辨认,原来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大儒方孝孺先生,鲁迅称他是"极有骨气的中国人",有着"台州式的硬气"。方孝孺是建文帝的老师,浙江台州宁海人,明代著名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被誉为"明之学祖"和"天下读书种子",明清学者黄宗羲将他列为明儒第一人。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攻克南京成功篡位,建文帝不知所终。朱棣随后召方孝孺起草登基诏书,方孝孺乃投笔于地坚决拒绝,并对着朱棣哭骂不已。朱棣一再强迫他写,他便写下"燕贼篡位"四个大字,朱棣大怒道:"你不怕诛灭九族吗?"方孝孺回敬说:"就算诛十族能奈我何?"朱棣命人残忍地刀割他的嘴巴,他的家族包括朋友门生共十族全部被抓,每杀一人则辄示方孝孺,但方孝孺铮铮铁骨,凛然不顾,于是朱棣将他磔之于聚宝门外。这场连坐十族、死者达870余人的人间悲剧,可谓惊天动地、惨绝人寰。方孝孺一介书生,"以一身抗万乘之威,虽九死而不悔"的浩然气概,受到后世学者的景仰和颂扬,他最终也被平反昭雪,与日月同辉,光耀千古。
在《登台问天》的雕塑前,我们看到一只佛手结印向天,直指苍穹,下面落花如雨,点花成石。这就是悲壮的雨花台,会说话的石头和不会说话的石头,幻化成了落英缤纷的雨花石,那上面凝聚着无数仁人志士的鲜血和泪水,印刻着太多太多的民族苦难与悲凉。
中山陵和总统府,昔日帝王龙盘虎踞之地,如今已被川流不息的车水马龙所占领,到处是涌动的人潮和物流,弥漫着欲望与憧憬,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盛世气象。
但此时此刻,我们脚下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曾经见证了多少骇人听闻的血腥杀戮和无情摧残!
不能忘记历史,因为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据资料介绍,南京历史上明确记载的大规模屠杀共有七次之多,一个拥有如此悲惨命运的城市,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这七次大屠杀按照由近及远的时序分别是:公元1937年,日军攻入南京,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被杀人数超过30万;公元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南京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达到10万人;公元1864年,清军曾国荃率部屠城南京,斩杀太平天国义军10万余人;公元1856年,太平天国发生内讧,洪秀全斩杀杨秀清部等合计2万余人;公元1853年,洪秀全攻入南京,"日屠万人,旬日不绝",被杀者近20万人;公元1130年,金军攻入南京,屠杀南宋居民17万人;公元548年,梁武帝侯景叛乱,28万户居民死亡十之八九,平均每户就有两人......
如果说有一个城市,既承载了世界上太多的辉煌和向往,又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与眼泪,我想这个城市一定是南京。南京,确实是一个苦难的城市,一个悲剧的城市,她几乎浓缩了一个文明古国所有的哀伤和苦痛。
拨开钟山风雨之上的厚重历史云雾,人们不禁要发出灵魂拷问:为什么这里会不断上演血腥的杀戮,发生如此之多惨绝人寰的悲剧?如果说,南京的浩劫是源于王朝国都兴衰更迭,但翻遍历史典籍,历代王朝国都有很多,远非南京城一个,那么,这些地方怎么就没有循环发生如此之多生灵涂炭的劫难呢?答案在哪里?!
秦淮河,一条充满粉脂气息和迷离梦幻的河流,多少文人墨客来此怀古凭吊,留下无数锦绣华章,金陵文脉在这里缓缓流淌,诉说着春花秋月和人间沧桑。
当我们穿过熙熙攘攘的人流,登上泮池码头漂泊不定的画舫时,感觉一下子穿越了时空距离。灯火阑珊中的夜秦淮,轻柔的风带着涛声和琴声,仿佛挟着六朝兴衰的低吟浅唱,迎面扑来,终于让一颗浮躁不已的心安静下来。
画舫慢慢开动,两岸的亭台楼阁倒影在水面上,随着光怪陆离的灯光荡漾开来,不经意间显出几分温暖和梦幻。画舫凌波,灯影摇曳,耳边传来悠扬的丝竹音乐,也一点点融化在这柔波里。夜色中的映月桥、二水桥、平江桥、桃叶渡缓缓而过,文友们不时举起手机拍照,捕捉十里秦淮曾经的繁华与奢靡。
画舫渐行渐远,我换一个坐姿,深吸一口气,看岸上灯笼的红晕打在水上,荡漾起一阵阵微波,感觉有些古诗古韵的意味,令人浮想联翩。这时,画舫打了个回旋,开始掉转头返程。凝眸处,北岸"江南贡院"四字招牌映入眼帘,相邻处就是赫赫有名的夫子庙,庙里供奉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神位。这两处学人圣地,担负着"明经取士,为国求贤"和"三纲五常,教化伦理"的使命与重任,而仅一水之隔的南岸,却是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青楼馆舍,迷散着丝竹歌舞与香肌凝脂的气息,二者反差如此巨大却又和谐相处,不能不耐人寻味。刹那间,我的眼前浮现出一群孱弱的红尘女子,在国难当头之际,她们用纤细的手,用染血的花,执着地挽留着一个王朝的背影。是的,金陵的粉脂气太重了,金陵的戾气和杀气也太重了。透过南京城的一次次杀戮,与其说南京的浩劫源于国都,倒不如说是源于欲望和沉沦。人性的贪婪、自私与残忍,在山河破碎、大厦将倾之时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而雄性的阳刚、血性和骨气,彻底迷失在金陵的繁华与梦魇之中......
我们上得岸来,画舫依然在水面上颠簸着,漂泊着。秦淮河畔的波光灯影,或明或暗,或浓或淡,不停地摇曳变化,如诗如画,似梦似幻,不知何时消散。
(戴益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