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苍凉深处有春天》的书名,取自林清玄的《苍凉深处等春天》。作者饶哲生说,好书如香茗,苍凉深处有春天。《苍凉深处等春天》会激励他永守生命初心,勇敢跨过一个个严寒冬天,畅迎无限明媚的春天。
这是饶哲生的第一本散文集,共分为《世间美景》《温馨人物》《感人故事》《源上物语》《家乡美食》《家乡风俗》《灯下漫读》等七辑,收录的文章均已在公开刊物上发表,是作者十数年辛勤耕耘的成果。这些散发着独特的个体生命气息的文字,从内心流淌而出,如同春天大地上一株摇曳的小草,字里行间富含花草和泥土的气息,开在和风里,摇在细雨中,看上去温婉动人,读来倍感亲切。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漫步人世间,从《春来听春》《春来喊春》到《乡村晨曲》,从《别致的夏》到《阳光下的秋韵》,无论是春播新种、夏日插秧,无论是秋收芝麻、冬藏佳酿,都能激起作者心头的欢悦和眉间的感动,是他永远看不够的风景和割舍不下的情怀。“站在春之怀,洗耳恭听,它在风中风铃一样叮当作响,此起彼伏……”他听出了花的声音,老屋的声音,叶子的声音,友谊的声音,?母爱的声音,中国梦的声音。(《聆听世界之声》)
国学大师季羡林说:“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是的,历史是人写的,但芸芸众生的人生故事绝大多数都无法被写进历史。我们的祖辈和父母,就像田间地头的草木,因太过卑微和平凡,只能借助文字的微弱光芒,将他们破碎的生命片段,投射出一个混沌模糊的人生回影。
在《温馨人物》篇章里,作者追忆了父亲母亲和姨父,还有篾匠老李、好人朱花容和摆书摊的老爷爷。“除了烧茶、煮饭外,母亲还会绣花。母亲的每件作品好像都是和父亲共同完成的,父亲会画草图,母亲擅于配色、走线。母亲总是先穿线,然后在洁白的画轴上扎针,接着舒缓地回拉,稍后在高高的发髻上轻轻摩挲,须臾又重新穿线入画轴……”作者笔下绣花的母亲是如此美丽,“她要么双眸放光,笑靥如花;要么凝神静思,温婉可人。”从此,“我们家枕巾、毛巾、棉袄,甚至姐姐们的衣服上都有母亲绣的山水画和花鸟虫鱼。有母亲作品之处,就是一座五颜六色的博物馆。”(《轻煮岁月慢煮茶》)这些细腻的文字碎片,还原了母亲和那些温馨人物的精彩瞬间,让我们不由得掩卷深思、心生感慨:流光荏苒,纷繁芜杂的世事不舍昼夜,但总有一些美好沉淀在岁月深处,待我们蓦然回首,它们悄然跃出,抚慰我们疲惫的身心,灌溉我们干渴的心灵。
如果说,小说是对于生活深入的叙述,诗歌是对于生活高度的概括,那么,散文就是对于生活真实的抒情。散文指向人性本质和生命实质,拒绝虚情假意和无病呻吟,让文字回归到原生态和真实现场。在我看来,散文是最贴近心灵和烟火气息的,是一株根须向下、姿势向上、充满阳光和正能量的植物。对于写作者来说,坚持做人的真和有爱的心,保持一颗丰富、独立、与众不同的心灵,至关重要。
“花生禾上盈盈的露水湿润了母亲的裤脚,潮湿的泥土弄脏了她的手掌,母亲全然不顾,依然继续拿铁耙挖花生。在黎明的晨曦中,母亲蹲在花生地里仔细而又娴熟地翻挖着她眼前的每一株花生,那虔诚的模样,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心里。那嫩硕的、坚硬的一粒粒新鲜的花生,在明亮的朝霞映衬下,如同我心头一个个翻涌不停、急不可耐的希望。”(《珍贵的小字本》)“人生如戏,戏中所蕴含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亦如我们的人生一样充满着奋斗的艰辛和丰收的喜悦……”(《情痴家乡文曲戏》)这两段文字,尽情地、尽性地、真实地表达自己,直接地说出自己的好恶,凸显了内心被守持的纯真。
“没有任何大船,能像书本一样,载着我们去大海远航;没有任何骏马,能像一页奔腾的诗行,把我们带向辽阔的远方……”文字,是渗透灵魂的遇见,是恬静的心灵港湾。当夜晚降临,穿行在那些密密麻麻、排列有序的文字长廊里,我们的思想便超越时空距离,和心灵一起开始远行。我们能听见自己的心跳,感觉到灵魂的存在,在倾听岁月流水声音的同时,让心灵与繁花一起盛开。
人生在世,如飞鸿踏雪,总会留下些许印记。这印记,虽短暂,却记录了我们平凡而又独特的一生。隔花闻香,是一种清新之美;隔湖听笛,是一种悠扬之美;隔岸观潮,是一种磅礴之美。作为底层书写者,我们注定不能长成参天大树,在苍凉深处等待春天。那么,就让我们做一株春天里的小草吧,种下春天的种子,守望她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与岁月同芳,与天地同醉,与日月同辉。
是为序。
(戴益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