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运红)1985年8月28日,一个吉祥的日子。
不满19岁的我技校毕业,分配到地处鄂赣交界的大冶有色金属公司丰山铜矿,当上了一名维修钳工。
由于在高中和技校都担任过团支部书记,从小就爱写写画画的我一到班组,就被班长“任命”为宣传员,从此与新闻结下了缘。不过那时还仅仅局限于帮车间和工段出黑板报、向矿广播站写表扬稿,给《大冶有色报》写点豆腐块。直到1986年春节期间,我写的一篇《避孕药当年货》被《黄石日报》采用后,从此我就走上了新闻宣传这条路。特别是1988年12月调入矿党委宣传部担任宣传干事后,我就和通讯员这一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事通讯员37年来,总有那么几件事让我记忆犹新。
1995年8月26日一大早,刚刚上班走进办公室,时任矿纪委副书记的彭辉给我提供一条新闻线索,说矿子弟学校一名叫张志的矿工子弟昨天在长江边淹死了,好像是因为救人。得到这一消息,凭着多年从事新闻宣传的敏感,我马上到张志家中和长江边上找到张志的父亲和被救孩子的家长,在获取第一手资料后,及时与《中国有色金属报》湖北记者站记者鲁新贵老师、《黄石日报》记者廖美泉老师取得联系,并陪同鲁新贵老师、廖美泉老师先后多次到长江边上、丰山铜矿张志家中、湖北罗田县张志老家等地采访,及时向《中国有色金属报》《黄石日报》投寄了包括消息、图片、通讯等大量稿件,使张志舍己救人的事迹在全行业得到宣传,为张志后来申报革命烈士起到了积极作用。
1998年夏天,百年不遇的洪灾席卷长江全流域,地处长江边上的丰山铜矿也未能幸免。
7月24日,我外出采访刚刚回到矿山,习惯性的去矿调度转转,听说由于连日暴雨,不仅矿区防洪沟多处被冲垮,露天采场和井下巷道、矿仓积水。更严重的是远离矿区的尾砂库内出现坍塌,距坝顶三百米处出现一个直径约50米的凹区,库内洪水裹着大量泥沙一阵阵从坝底溢洪涵道涌向长江,而此时长江水位已经超过23.63米的历史最高水位,使长江大堤和连接尾砂坝与长江的600米明渠形成内涝外洪的双重压力,标高46米的大坝距离长江大堤不到一公里,一旦大坝垮塌,后果不堪设想。
为确保明渠下千亩农田和200多户村民安全,全矿停产,时任矿长张麟现场指挥,紧急投入到抗洪抢险工作中去,由选矿车间150名青年民兵组成的抢险突击队已经提前赶到现场,搭起了浮桥,安装好了排水泵。
得到这一消息,我马上回到办公室准备,第二天一早就钻山洞、爬荒山,背着一大堆摄影摄像设备,步行两个多小时,投入到了终身难忘的抗洪之中。
在江边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我不仅积极参加抢险,更是发挥特长,在现场架起了战地广播站,自己采访、编辑、播音,同时托人通过传真、电报(那时没有网络)、渡江到江北的武穴邮寄等多种形式,向《中国有色金属报》《黄石日报》投稿,创下了一个月全矿被《中国有色金属报》用稿17篇的记录(那时《中国有色金属报》还是周三刊,一个月才出13期报纸)。
在几十年采访中,两个普通采访对象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1998年底,丰山铜矿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年终设备检修,一天上午,我到坑采车间井下采访,接近中午了,在负168米破碎站准备乘罐笼(人员往返地面到井下的一种交通工具)出井时,看到破碎口有电焊光在闪烁,从旁边的工人师傅口中,我了解到有一名电焊工正在下面焊接漏斗衬板。我当即叫车间宣传干事找来一根绳子,把我拦腰捆上,顺着漏斗口把我放下去,悬在空中打开了摄像机专用摄像灯。灯光打开的瞬间,正在焊接的师傅看了我一眼,又继续忙他的工作了,等我拍摄完上来不久,那位工人师傅也焊接好了衬板从漏斗中出来了,我走过去递了一根烟给他,说辛苦了,师傅。那位老师傅赶紧把手在身上檫了檫,双手接过我递给他的烟,感动的说,我来矿山二十多年了,你是第一个到这里来的矿领导!(他居然把我当矿领导)。离开破碎站时,我把剩下的大半包烟全部给了那位师傅。当天晚上的矿电视台新闻里,我给了这位师傅十几秒的特写。
两天后,我正在办公室编新闻,这位师傅来了,给我送来了罗田老家带来的板栗,他说,那天新闻他全家人都看到了,老婆特意给他多炒了两个下酒菜。
1999年7月,大冶地区普降暴雨,多地受灾。一天,我和时任黄石电视台新闻部副主任胡正中老师到还地桥镇采访黄石五医院送药到村民手中。我们随意推开了一户房屋倒塌的农户家中,只见一个七十多岁的太婆躺在床上,当我打开摄像机拍下医生送药给太婆的镜头后,正想着怎么让老人家来一段同期声时,太婆拉着医生的手说,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感谢黄石五医院的医生给我送来了救命的药!好在我当时没有关机,直接把这段话录了下来,回去后不用剪辑就可以直接用。我和胡主任当时完全蒙了,怎么都没有排练就咔了呢?从随后赶来的镇党委书记口中,我们了解到,这位太婆从十八岁当妇联主任,一直到六十多岁才从村干部位置上退下来,多次接待记者采访,已经轻车熟路了,难怪我们的采访这么顺利。
人的一生不可能拥有太多的37年,而在历史长河中,它只是短暂的一瞬。37年薪尽火传,我与各媒体相依相伴,记录了行业发展的盛世华章;37年风雨兼程,我与媒体一同成长,转眼间已到了花甲之年,回望过去的37年,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上,许许多多的人给了我无私的帮助,成就了我的事业,完美了我的人生,这其中当然更离不开各种媒体的编辑、记者,他们都是我的良师益友。
通讯员这条路,我现在依然在继续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