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云) 近年来,大冶市以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市为契机,“四架马车”齐发力,创新形成了以党建为核心、理事会为平台、“三个中心”为载体的“一核一会三中心”乡村治理模式,助推乡村振兴。该市先后获评“首批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全国社会治理创新示范市”“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市”,改革工作被评为“全国首批乡村治理20个典型案例”之一,2022年被定为省级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试点县。
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提升基层组织效能。大冶市委提拔一批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担任乡镇党政正职,让熟悉“三农”工作和有农学、经济学专业背景的干部进入乡镇班子,不断优化乡镇班子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推行乡镇扁平化管理,将城管执法、农业农村等领域362项行政职权,对派驻机构工作考核评价权、干部任免征得同意权等赋权给试点乡镇,实现“乡镇事情乡镇办”,破解乡镇“看得见管不着”等问题。完善“行政村党组织—村庄党支部(党小组)—党员联系(中心)户”三级组织体系,推动党的组织和工作向村庄(湾组)延伸,组建村庄党支部或党小组1400余个,实现了党的组织和工作在村庄全覆盖。全域建设乡镇党校,2022年共培训农村党员8000余人。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调整村党组织书记132名,调整面达41%。将村干部发展业绩报酬与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挂钩,激励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落实“两培一选”机制,把优秀理事会成员培养成党员,把优秀党员理事会长培养成村干部,把优秀村干部选拔进入乡镇干部队伍,有效解决了基层党组织源头不活、后继乏人等问题。
理事会引导村民自治,提高基层自治水平。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组建村庄理事会,细分自治单元,搭建起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以村庄群众为自治主体的“村委会-村庄理事会-农户”的三级自治平台。按照“一户一票”方式,公开、民主海选村庄理事会成员1.21万名,每个行政村直接参与乡村治理人数达50人左右,跟过去村“两委”干部、村民小组长10余人相比,治理力量大幅提升。建立“村庄理事会商议、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决议结果、实施方案、办理情况向村民公开,重大事项向村两委报告”的“两会三公开一报告”议事决策机制,做到“干什么群众提议、怎么干理事会商议、能不能干村两委审议、干得好不好群众评议”,把好事办到群众心坎上,真正实现了“自己的村庄自己建、自己的事情自己办”。建立以奖代补机制,每年市财政统筹安排奖补资金,对群众“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项目进行奖补,先建后补、有建才补,变过去“由上而下”政府安排项目为“自下而上”群众自发建设项目,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村庄建设的积极性。近年来,全市“党建引领·活力村庄”建设项目1963个,累计奖补资金达1.2亿元,撬动社会投资3亿余元,实现了“要我建”到“我要建”、从“脏乱差”到“洁亮美”的转变,且成功打造省美丽乡村示范村30个、省美丽乡村整治村112个。
“三个中心”助推公共服务,夯实基层服务能力。围绕党务、村务、事务、商务、医务“五务合一”要求,统一设置党员群众服务大厅、谈心说事室、办公室、值班室、多功能会议室、广播室、文化娱乐活动室、远程教育室、图书阅览室、档案室和警务室(综治维稳室)等“一厅十室”,将农村党群服务中心升级为集便民服务、议事恳谈、宣传教育、矛盾调处、帮扶救助、文化娱乐等为一体的党群服务综合体。同时,推进“一网、一门、一窗、一次”政务服务改革,将政务服务网络和统一受理平台软件铺设到全市383个村(社区),推动基层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实现一站式服务“零障碍”、一张网通办“零跑腿”、一队伍代办“零距离”。践行“五共理念”,共同缔造“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治理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深化“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实现人人参与农村事务管理和监督、人人为“清廉村居”建设把关的良好局面,有效打造了风清气正的村居环境。
以市综治中心为统领,市网格管理中心、市综治信息中心、市人民调解中心进驻合署办公,通过“一套班子”统筹协调、“一个窗口”服务群众、“一个平台”处置反馈、“一套制度”议事管事等机制来保障综治中心正常化运转,加快推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合一,构建起大政法、大调解、大平安的工作格局。近年来,全市综治中心受理矛盾纠纷调解案件1360件,调解成功1342件,调解成功率98.68%。出台《大冶市乡镇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工作方案》《乡镇综治中心正常运转指南》(试行)等文件,整合政法办(平安办)、信访办、退役军人服务站、司法所、社区戒毒康复中心等部门工作人员常驻乡镇综治中心办公,有效解决过去“力量分散、人少事多、单打独斗”的局面。全市14个乡镇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全部完成,383个村(社区)全面实现“一村一辅警、一村一法律顾问、一村一法律明白人”,在村社区综治中心办公,负责社会治安和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建立群防群治队伍,吸纳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战士、老模范等组建平安志愿服务队伍,佩戴红袖章开展常态化治安巡逻。建立“联户民调”机制,邀请热心公益事业、德高望重、群众基础好的乡贤担任调解员和讲解员,利用常态化开展“道德讲堂”和村级矛盾纠纷调解载体,真正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触角延伸到基层、延伸到千家万户,提升村民道德认知水平,确保“小事不出村”。
作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市,大冶始终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和民心工程,在全市城乡开展各具特色的探索,不断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守正创新、走深走实。截至目前,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379个,实现市、镇、村(社区)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全覆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村规民约与移风易俗、十星级文明户创评、楷模好人评选、志愿服务等工作紧密联系,全市322个村、61个社区均已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挑选基础条件较好的19个试点村开展村规民约积分制管理工作,全面推进婚俗改革试点工作,大力整治不良风气,逐渐移除农村积弊旧俗。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投入力度,全市378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基本达标,90%以上建成了面积不低于1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完成21家基层文体广场(百姓舞台)建设。大箕铺、保安、刘仁八等3个镇综合文体站获评“湖北省最美文化站”称号。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开展最美家庭、“新乡贤”评选、关爱帮扶等活动,不断提升村民群众的文化涵养和文明素质。
数字化推进“精准化”,乡村智治水平实现大跨越。推进“智慧安防”建设,在全市322个村61个社区实施“雪亮工程”“智慧小区”;利用“互联网+监督”平台,对小微权力清单运行落实情况进行深入监督。以手机短信方式向群众推送重大事务、工程建设、物资采购、资产资源处置等九大类事项信息。依托市镇两级政务服务大厅探索建立一门式、一网式综合服务窗口,将大厅全部设置为综合窗口,并按照“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新模式提供服务,实现事项办理更规范、透明、高效,真正优化了政务服务环境,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