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书可读到书多读不完,这算是我半个世纪读书生涯最经典的总结了。
至今仍清楚地记得,上小学五年级和初中一年级这两年, 连必要的课本都没有。老师给我们上语文课,用的是每家都有的《毛泽东选集》1至4卷,当时学了其中不少篇目,且写过不少心得体会。至今我对“老三篇”(《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和《矛盾论》《实践论》《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等经典篇目仍记忆犹新,就得益于当时的学习。
这以后,虽拥有了课本,但课外读物近乎零。如果哪位同学或村中哪个小伙伴有本“小人书”,大家总会想方设法地借去一饱眼福。那算是当时唯一的课外读物了。
在大冶三中复读时,班主任张老师虽是数学老师,但武大毕业的他深知阅读的重要性,常找来《人民日报》《湖北日报》等报纸副刊,每天晚自习给我们挤出半小时的阅读时间,读他认为写得比较好的文章。这样的“听读”,让我们受益匪浅;参加工作后几十年来,我爱上了写作,且钟情于副刊,珍藏了不少报纸副刊,剪贴了不少副刊上的文章。这些习惯的养成,亦不能说不受当时的影响。
在中专学习那两年,我除了学专业课外,还办理了学校图书馆和县图书馆的两个借书证,通读了“四大名著”和《诗经》《论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名著。我还把《诗经》从头到尾给抄了一遍,现在回想起来,真有点不可思议。
参加工作后,尽管自己平时比较节俭,但只要看上的书籍,无论价格如何,都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每次出差旅游或外出学习,总要带回不少书籍。我还自费订阅过不少文学期刊。至今在我家,不仅专用书房摆满了书,各个斗室亦装修有书柜,且被各种各样的书籍填满,办公室同样充满了浓浓的书香。
我学的是机械制造专业,从事的却是检察业务。为了使自己这个法律的门外汉尽快适应工作,我购买了全套法学自学考试课本及其相关资料,且通过自学,相继取得法学专科、本科文凭,成了我所在检察机关重建以来第一个大学生。这以后,我依然没有放弃购买法律书籍,没有放弃钻研与时俱进的检察业务,并写过不少业务论文,有的还得过全国大奖,或在一些报刊发表,或被一些文本收录。
每读完一本书,我总要写些心得体会文章,来与作者“交流”、与读者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感。如我重读“西游”“三国”,就写了《八戒为何不腐》《圈子与圈套》和《诸葛亮的“骂人术”》《曹操的处世哲学》共2组计39篇读后感;最近重读“红楼”,又写了《神奇的“风月宝鉴”》《贾政过“廉关”》等杂文。这些文章多在一些报刊发表。
我还喜欢边看电视边阅读,这种阅读方式更具场景感,印象更深,感受也更深。几年前看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就购买了路遥的同名小说;前不久看《人世间》,同样购买了梁晓声3卷本的“大部头”,还写了《生活是一道道选择题》《情到浓处最感人》等2篇读(或观)后感和《一口旧书箱》等6篇“我家的‘人世间’故事”征文,相继发表在《杂文月刊》“学习强国”平台等媒体。
因为读书,我爱上了写作;因为写作,我更需要坚持读书,不断充实自己。在这种相互激励下,我堂而皇之地拿到了省作协会员“门票”,还出版了4本“自恋集”,我家也因此登上了全国书香之家这一大雅之堂。
我感谢读书。(刘家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