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熊文胜
“霁月随云动,佳禾带露锄”读到这首五言诗的两句,你一定以为出自哪位唐宋大家之手,其实不然,这是麻城乡土诗人李世明的诗作,也是他日常生活的写照和真实的心里写照。 “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诗人李世明寄予山水田园,或忧叹家国情怀,或吟哦人生际遇,或讴歌盛世太平……
李杜诗歌精神因而得到一代代诗家的传承与发扬。 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定根须。
2019年12月6日由湖北中华诗词学会等单位举行的“2019中国·襄阳孟浩然田园诗词论坛暨孟浩然田园诗词大赛”颁奖大会上,农民诗人李世明 被授予全省“优秀农民诗人”称号 。 会上,李世明创办的乘马岗诗社被省中华诗词学会授予“先进农民诗社”称号。
他在会上交流工作经验和创作体会,受到各级诗词组织好评和各地诗友点赞。他个人由中国诗词楹联出版社出版的首部诗集《片云出岫》也在全国诗友中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议。
李世明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热爱中华传统诗词三十余年,耕云雨,种稻麦,学李杜,乐鱼虾,把日子过得开心富足,生活潇洒、惬意。在繁忙劳作之余,他走遍麻城大地, 对家乡山水、对祖国河山发自内心深情的歌颂,表现出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家国情怀。
他还从事网络诗词教学多年,是《杏花村诗词》编委,中华传奇诗词学校副校长,多次在全国各类诗词大赛中获奖。
8月12日,我有幸和刚刚抗洪归来休年假的黄冈诗词学会(东坡赤壁诗社)常务副会(社)长兼秘书长的刘良玉先生一起,在麻城市诗词学会周光辉会长陪同下来到乘马李世明居住的小村庄——白石河。
魏巍大别山,赫赫美名传。“三支半枪闹革命,二百战将出乘马”。不愧是中国将军第一乡,二十六将出乘马,这里每寸土地都有着传奇故事,令人心驰神往。
正值夏末初秋之际,这里连片的荷塘与青山绿水相依,相互衬托,荷艳树绿,俯仰生姿;空气中弥漫着荷花那沁人心脾的芳香;沿路楼房栋栋,农舍错落,依偎在群山环抱之中,满眼一幅幅山水画卷让人陶醉。
周光辉会长介绍,几年前, 这里土生土长的农民李世明,在家乡承包土地和水库,闲暇之余,由于对传统文化格律诗词的酷爱,在他的影响下,当地的一些喜欢文字的庄稼汉子刘传银、黄甲金、郑遵平、唐修伦、李锦成、崔少华等经常在一起讨论和交流学习诗词,他们建了一个“乘马诗词交流学习群" 。2019年6月5日湖北省诗词学会副会长、黄冈市诗词学会、东坡赤壁诗社会(社)长王建明专程莅临麻城乘马岗红星社区为诗社授牌 ,这在全省是首家 。现在,乘马岗农民诗社有正式会员四十余人,他们来自麻北的黄土岗、顺河等乡镇,而乘马岗农民诗社(麻城分会)群已有一百二十余人交流学习。乘马岗诗社更是发扬老区精神,以传承红色文化为己任,扎根红土地,心系乡梓情,讴歌太平盛世,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 。
在大家在谈笑间,李世明跟我们讲了乘马岗农民诗社刚刚成立时的故事:诗社会员严春凤是一个热爱传统文化的普通农村年轻妇女。一次前往红星社区参加诗社成立大会,在途经草庙沟路边小村子时,发现一户人家房子起火并且现场无人,她急忙停车察看并拦截过路车辆,拔打了110报警电话,她同另一个刚好路过的诗社成员黄祖专一同参加救火,直到大火扑灭,才离开现场并前往红星诗社参加大会。他们奋不顾身救火救灾的事迹,得到与会人员一致肯定和表扬, 诗社临时决定以他们的救火义举为题,进行了第一期诗歌创作,结集成《闪闪红星巾帼礼赞》 ,对他们的事迹加以讴歌并广泛宣传,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这极大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细品人生慢品茶,兴家哪用走天涯。群山屋后耕云雨,大畈门前种稻麻。一棹不曾忘李杜,四时依旧乐鱼虾。乡间雅士双兼得,唯有诗书气自华。”这首诗是麻城市诗词学会周光辉会长几年前写的一首七律《题麻城乡土诗家致富能人李世明》,它正是李世明先生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和高度概括,它把李世明既是农民又是诗人的身份表述得十分透彻清晰,让李世明扎根山乡耕耘诗坛的精气和神韵也跃然纸上。
我问李世明先生怎样走上传统诗词创作的,如何能够三十余年坚持下来?
他毫不掩饰地跟我讲起他的故事:他参加第一次高考因差六分没能够再继续深造学习。那时家里不富裕,只有早早参加集体劳动为家里减轻负担。尽管当时很苦闷,他心里从未放弃过梦想。他喜欢看书,遇到别人有好书籍就借来一读。一个偶然机会,他借到一本关于如何创作格律诗词方面的书,里面全是以前课本里没有学过的知识。他边看边学,在繁忙劳作之余,他发现诗词能够把他熟悉的劳动生活场景和心中的情感宣泄出来。随着他成家立业,有了三个孩子,为了撑起家庭生活,他种了二十多亩水稻,还转包别人放弃的荒山种上板栗和茶树,他承包一座水库养鱼,无论怎么苦累,他都没有放弃过诗词学习和创作。随着时间流逝,他创作的诗词让他交到更多的诗友 ,诗词也伴着他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他走遍麻城大地,对家乡山水、对祖国河山发出内心深情的歌颂,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浩然正气。他还告诉我:随着自己被社会广泛认同,他更觉得自己的社会责任重了,仿佛乘马的将军和烈士们都在看着他呢!
周光辉会长告诉我,要想真正了解李世明先生还得细细品味他的诗词。如《片云出岫》里一首《水调歌头·夫子河釆风之“扁担坳上农家乐”》,他站在扁担坳上,不去思索登坳过程中的艰辛,而是“闻道寨中天马,自古扬蹄未去,回首恋松涛”;做的是“东望迎朝日,南俯听春潮”;他还对创业的农家兄弟进行了热情的歌颂:“筑云居,悬酒肆,竞风骚。农家有乐,含笑挥手话渔樵。生态自然养殖,绿色园中瓜果,丰硕喜眉梢。”诗词的最后两句写道:“未饮人先醉,扶客共登高”,表明在新时代里,广大农民沐浴党的阳光雨露后的喜悦心情和向美好生活目标迈进的坚定决心。
李世明先生在家中经常接待各地来访的诗朋词友,共叙友谊,畅谈人生,吟诗作对,歌颂党的富民政策,歌颂农村的新变化和新面貌,同时唱和诗友间的浓浓深情。《片云出岫》这首《临江仙·己亥春日乘马诗友来访》,诗词篇幅虽短,但表述的意思十分明白。上阙歌颂了农村的变化和农民的富足,这看似一幅农家庭院的素描,却是农家今日幸福生活的真实反映。家里来了客人,锅灶随时能起炊烟,沏茶有绿萼,煮酒伴青莲,多么惬意舒适。下阙则反映了诗朋间的深情厚谊,“且拾人间诗话,毋忘当下流年。纤秾多自出心田。”诗友间的交流对话皆发自心底,情感真诚热烈。最后一句“秦砖如有借,汉玉不须还”则把李世明先生对诗友的真情重义和为人的豪爽豁达表现得淋漓尽致。
湖北省诗词学会李辉耀会长专程来看望他,并这样评价李世明先生: 他坚守着农民的本色,扎根田地,春播秋收,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着贫瘠的土地,用辛勤的劳作改变着家乡的面貌,也改变着自己的人生。他从农耕中汲取营养,收获果实,收获诗意,收获快乐。他的诗词整体风格极像一幅淡雅的山乡画卷,其中的劳作场面,让这幅画卷更加绚丽多姿。 有了“忙也欢累也欢”,才有“太平歌罢醉流年”,才能使家园“不是桃源而胜似桃源”。
读到《片云出岫》中《白首好为渔·步韵唐刘长卿之过鹦鹉洲王处士别业》这首五律,可谓是李世明的自叙,也是他生活体验和心得,读来亲切自然。“相邻来野鹤,充膳足家蔬。霁月随云动,佳禾带露锄”,多么诗情画意,多么浓郁的乡土味道。诗的最后两句“偶然酬远客,惊羡子陵居”最具意趣,用暗喻手法,喻示生活的雅趣,展示着事业成功后的喜乐。
临近中午,李世明带着我们登上他承包的水库,放眼望去,那清澈荡漾的湖水与苍翠环绕的群山在蓝天的映衬下仿佛天上瑶池一般,我们情不自禁拍照留影,希望能够留住这瞬间的美好。难怪诗人把自己比作“渔翁”。看看李世明先生黝黑的皮肤和他那炯炯有神的眼神,在这个定格美好镜头里我仿佛看到了诗人毕生追求的美好梦境!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下水库途中,我询问今年的疫情是否影响了他的收成。李世明告诉我们,由于疫情,水库里的鱼年内没有卖出去,恰逢封城 ,物流受阻,价格大涨, 李世明把鱼按照春节前的价格出售,没有涨一分钱的价。常年在他这里拉鱼的贩子说他至少少赚了五六万元,可李世明却一点都不后悔地说“国家遇这么大疫情,我不能乘机发国难财!”。李世明先生的言行让我对他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他一个有家国情怀、有社会担当的诗人!
返回来途中,刘良玉会长认为,李世明先生特别值得赞赏的是,他在诗词创作的道路上并不是自娱自乐闭门修炼,而是立足乡土发挥引领作用,带动了家乡乘马镇及周边地区一大批农民走上了诗词创作之路 。他还特意创作一首诗赠李世明先生:“白石河边秀色藏,连天翠绿掩汪洋。渔舟划出江南景,稻栗生成水果香。顶日躬耕情四野,悬灯播种韵千行。山深不是桃源客,久有诗名远近扬。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为李世明先生点赞,为麻城诗坛点赞,为人杰地灵的红土地、绿家园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