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主办: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指导协办:中共湖北省委政法委员会出品:湖北特别关注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法治导读:
“三重境界”守护大写的中国“V” ——郧阳检察助力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保护纪实 武汉都市圈检察机关大动作!九地在鄂州会签这份文件 武汉中院:以高质量司法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 检察开放日+新闻发布会 零距离见证湖北流域综合治理成效 中央、省级媒体组团“打卡”!深挖十堰检察新闻“富矿”! 荆州: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全市平安建设工作情况 公安县:“两长”同庭履职,“亮剑”职务犯罪 唇枪舌战 精英对决丨荆州市检察机关公诉人论辩赛精彩来袭 2022年度十大检察新闻十大法律监督案例评选揭晓 “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2年度十大案件”40件参选案例
农村三件宝
2021-07-27 17:43:17 来源:楚天法治 点击: 0
文/文建华
 
  星期天 ,我回到武穴市余川镇老家青蒿村,到家前排汉贵哥家玩,看到他家墙上挂的水车、蓑衣,使我回忆起七八十年代印象最深的农村草鞋、蓑衣、水车三件宝,那时侯我在家务农,也编过草鞋、织过蓑衣,用水车提过水。这三件宝是农民的传家之宝。
 
草  鞋
 
  草鞋在现在年轻人听起来很陌生,在市场里也很少发现有草鞋出售。
过去在五六十年代,大部分老年人、青年人穿着草鞋上山砍草,到畈地挑秧、挑稻,到水利工地拉着扳车拖土做塘坝、水库坝,开渠沟,辟山开田。
  在五六十年代,我家因家大口渴,经济困难,母亲白天在集体做工,总是晚上在夜深人静时做布鞋。我当时只有十五六岁,看到家里大人没鞋穿,我放牛,上山砍柴总是自己打草鞋穿。
  开始,我对编草鞋不会做,就到别家看中老年人学着编草鞋。编草鞋要在山上河港抽芭芒心晒干搓绳做草鞋筋,平时我放牛总是把牛绳一扎成圈放在牛颈上,就去河港边、山港去抽芭芒心,然后拿回晒干,用草榔头把干芭芒心锤软,再扮成丝,用这芭芒丝搓成绳,做草鞋筋。另用已脫干净稻草做草鞋主料。
  我编草鞋没有草鞋爬,就向别人借,借一次,我编了七八双草鞋。有时白天没时间,就晚上编草鞋。
  自己编的草鞋自己穿,很舒服,同时也减轻了母亲做布鞋的重担。在七八十年代,我平时做农活总是穿的自己编的草鞋,直到穿破才丟掉。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商店有凉鞋、皮鞋、布鞋卖的,草鞋也就被淘汰了,让位了。

 蓑  衣
 
  蓑衣顾名思义是披在肩背档雨的雨具。
  在六七十年代,农村生产队里遇到雨天,大部分农民都是穿着丝芒编的蓑衣,牵着牛犁田、耙田、钞田,还有大部分妇女穿着蓑衣扯秧、挑秧、插秧、扯草。后到八九十年代,泥龙发展了,部分老百姓雨天做农活背上挡雨用泥尼或薄膜取代了蓑衣。
  在六七十年代,我为了自己和家人在雨天都穿上蓑衣到生产队里做工,开始是买的蓑衣穿,后来是用自已编的蓑衣穿。为了编蓑衣,平时还要准备一些绳子和丝芒。为了筹备丝芒,我平时总是利用放牛时间去扯丝芒回晒干穿(编)蓑衣。
  有时为了扯到比较长的好丝芒,总是钻到芭芒林中将丝芒连根拨起。有时到芭芒林里去扯好的丝芒,把毒峰窝搞动了,毒蜂像飞机一样铺天盖地地向我袭击,我为了躲避毒峰咬我总是扑在地上不动,等毒蜂回窝后才爬起来,但还是被少数毒蜂咬了,让脸部肿了起来,我就用丝瓜叶搓成条,对被咬的脸部位反复擦消肿。
  对于编蓑衣开始我也不会做,开始为编蓑衣,我到别人家看别人编,回来练,有时请老人现场指导。通过一二次实习,我也学会穿蓑衣技术,把我家几个大人都编了一件蓑衣,到了下雨天,我家个个穿着蓑衣斗笠去扯秧、挑秧、插秧,还干其他农活,再不担心下雨天做农活雨将身上淋湿生病了。
 
 水   车
 
  我出生在余川镇太平山区,生于五十年代,我对抗旱排涝工具用过不少。
  在六七十年代,我队有七八台手把式水车和高式人力水车,都是成立新中国入农业合作社抗早排涝工具,也是农村传家之宝。生产队为了抗旱总是手把式水车高式人力水车放在塘边或小水库边水里提水到田里保秧苗。在七十年代初,生产队长考虑我是读书伢,没有力气,干重活不行,有时安排我和一些妇女去塘边、水库边踏高式人力水车提水抗旱。
  水车有双人式手把提水,也有高式人力水车提水。手把车水简单好操作,高式人力水车要注意安全,稍不注意就要摔跤。因高式人力水车要一双脚踏在水车轮上,不但脚踏稳,而且手还要扶在水车上面横杠上,双脚还要用力,如两人不齐心,稍不留神,人摔倒水车轮上,水车龙骨及叶倒转。我曾经摔过几次跤,每次摔过跤爬起来后,忍着脚痛继续用车水。
  到了八九十年代,取而代之的是小型动力机抽水抗旱,甚至安装电动抽水机站,或用潜水泵使用电力抽水抗旱保秧苗。但我家居住在荆竹水库边,生产队在80年推行分田到户,我家有7亩多责任田。为了抢季节,在荆竹水库退水时现出来的田,我为了抢插晚稻秧苗,我家没有手把式水车,也没高式人力水车,更没有小型动力机和电动机抽水及潜水泵,只有靠借别人买来的八匹水泵管,在水泵管插入一个竹竿,竹竿底端安上皮垫,一端水泵放在荆竹水库边水里,一端水泵放入田岸上,弯着腰,手提竹竽一上一下向上提水,这一样一干就是一两个小时,就把我家从荆竹水库退出的五六升水田灌满了。接着牵着牛,犁田、耖田,插上秧苗,田里长出的水稻又好看又饱满。
  其他农户在八九十年代在没有动力,也沒有电力抽水工具的情况下,也是使用水泵管从荆竹水库提水,保证了荆竹水库退出的水田按季节插上秧苗。
  现在提起水车,随着社会发展,提水抗旱工具不断实现了机械化、电动化。回忆过去用手式水车、高式人力水车和用水泵管提水虽然辛苦,还是有趣味的。
 
 
 
 
电子杂志往期回顾

关注楚天法治微信公众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