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主办: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指导协办:中共湖北省委政法委员会出品:湖北特别关注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法治导读:
“三重境界”守护大写的中国“V” ——郧阳检察助力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保护纪实 武汉都市圈检察机关大动作!九地在鄂州会签这份文件 武汉中院:以高质量司法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 检察开放日+新闻发布会 零距离见证湖北流域综合治理成效 中央、省级媒体组团“打卡”!深挖十堰检察新闻“富矿”! 荆州: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全市平安建设工作情况 公安县:“两长”同庭履职,“亮剑”职务犯罪 唇枪舌战 精英对决丨荆州市检察机关公诉人论辩赛精彩来袭 2022年度十大检察新闻十大法律监督案例评选揭晓 “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2年度十大案件”40件参选案例
话说广济工匠文化
2021-05-28 18:54:28 来源:楚天法治 点击: 0
文/戴益民

广济地处吴头楚尾的鄂皖赣毗连地区,先民多来自五湖四海,其传统习俗与各地交流融合、兼收并容,具有鲜明的地方特征。清《湖广通志》载称:“广济县风俗醇庞近古,然好气任侠。”清康熙《广济县志》载称:“广济俗多朴茂,民爱稼穑,士喜读书,以孝友为先,然其人椎(注:意为朴实)而戆(注:读音“壮”,意为厚道而刚直)。”民众敦厚淳朴,勤劳克俭,重孝义,知廉耻,勇悍倔强的习性世代相继。一是崇尚勤俭,珍爱诚实。居家,精打细算,省吃俭用,不喜铺张。论世,注重亲历,少虚妄狂热、言过其实的表现。待人,诚实笃厚,讲求信用,鄙弃虚情假意。处事,崇尚果决勇敢,计出必行,行必有终。二是尚农尊读,乐土重乡。在重耕读的同时形成了郡人乐土重乡的习气,常谓“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对固守家园、眷恋故乡的感情十分看重,对子孙忘祖、浪荡弃业者特别鄙视。三是急公好义,崇尚气节。有生息与共、忧患同当、急公好义、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良好风气。乡间一家有难,大家排解。同时,对邪恶品行和势力深恶痛绝,嫉恶如仇。四是殷勤好客,注重礼仪。广济先民普遍讲究家有来客,不论亲疏贵贱一律以礼相迎,即使在外为官,回乡仍照俗礼行之,不然受人非议,被人看不起。
武穴码头是长江中游的深水码头,这里移民众多,商业十分发达,有小汉口之称。为了生存,各地的能工巧匠蜂拥而至,落地生根。在竞争中,武穴的手工业者以其聪明、能干,在鄂皖赣一带渐渐有了名气,后来发展为“九佬”“十八匠”,足见当时广济手工业的繁荣程度,尤以“三把刀”(理发剃刀、篾匠篾刀、缝纫剪刀)最为著名,其中理发剃刀是广济“三把刀”中最为出名的一把,从业人员最多,长期以来,在全国乃至世界许多地区有着很高的声誉。
 
之一:广济“九佬”“十八匠”
俗谚云:“七十二行,无祖不立。”旧时,广济工匠每年都要分行业集会一次,纪念传说中的本行业祖师的生日,称为“做会”。竹篾业尊洪君老祖,农历十月十五日做“洪藤会”;酿酒业尊杜康,八月十七日做“杜康会”;豆腐业尊乐毅,八月二十三日做“淮南会”;屠宰业尊恒候,八月二十六日做“恒候会”;铁业、砖瓦业尊太上老君李耳,二月二十五日做“老君会”;泥、木业尊鲁班,六月十八日做“鲁班会”;中药业尊孙思邈,四月二十八日做“药王会”;理发业尊罗祖,七月十三日做“罗祖会”;缝纫业尊轩辕氏,九月九日做“轩辕会”;鞭炮业、烟丝业尊火神,六月二十四日做“火神会”;饮食业尊灶君,八月初三做“灶君会”。武穴、梅川等镇商户多于农历三月十五日做“财神会”,祭祀赵公明;米商还在六月六日做“雷神会”。旧时商人开店极重视招牌,大多用茂、泰、盛、发、昌、顺、祥、兴、成、和、大、隆、丰等吉利字眼,以求生意兴隆。有的以老板名字作招牌,后面加上个“记”字。
广济“九佬”“十八匠”几乎涉及到手工技艺的各个行当,除了“三把刀”,还有武穴竹器、竹编、竹雕,纯棉无筋棉胎,工艺拖鞋,龙坪木屐,武穴油布伞,元宵花灯等。所谓“九佬”,指的是阄猪、杀猪、骟牛、打墙、打榨、剃头、补锅、修脚、吹鼓手这九个行当;所谓“十八匠”,主要包括:金匠、银匠、铜匠、铁匠、锡匠、石匠、木匠(又分为建房的长木匠,打家具的方木匠,做围桶、脚盆的圆木匠,也称为箍匠,还有锯木板的锯匠,也称界匠)、雕匠,画匠,弹匠、篾匠、瓦匠、垒匠,鼓匠、椅匠、伞匠、漆匠,皮匠。此外还有织布匠、绒匠、染布匠、弹花匠、铸造匠、磨剪铲刀匠、窑匠等等,已远不止“十八匠”了,“十八匠”只是一个总的泛指。
广济“九佬”“十八匠”之首为“剃头佬”。相传,“剃头佬”的始祖是明朝末年的罗和尚。罗和尚为皇帝整容有功,赐了他一把尚方宝剑。他热心带徒支持弟子为劳苦大众剃头、整容。当时,他最聪明的徒弟之一是广济人,因而广济理发业就兴盛起来了。到了晚清,走街串巷的剃头担盛行起来。这种剃头担,一头担个板凳,一头担个炉子。板凳是给顾客剃头时坐的,凳子下面有抽屈,里面放着剃刀、梳、篦、磨刀石等工具。 炉子上有烧水的铁罐,上面放着洗头的铜面盆,外面是用木板做成的圆形或长方形套筒,旁边竖着木架,木架上安有肥皂盒,晾着毛巾,挂着趟刀布。俗话说:“剃头的担子——一头热。”据说,这些东西都是皇帝封赐罗和尚的标志:毛巾是圣旨,毛巾架是旗杆,肥皂盒是旗斗,趟刀布是飘带,而挑担子的扁担则是尚方宝剑。
广济“剃头佬”家乡观念强,一般均不招收外籍学徒,收徒传艺条件相当苛刻,学徒须请人托保,立学徒字据,注明“生死逃走师傅概不负责”,一学三年,师傅只管吃喝穿着。头年主要做杂活,学艺只能抽空“瞟学”,次年学习基本功;基本功包括练空心捶、摇腕子、习刀法和剪法。摇腕子是把手腕搞活,要求徒工站好丁字步,两肩抬平,左右手腕上端放一个盛满水的杯子,做到腕子扭动,杯水不外溢。五种刀法(正刀、反刀、推刀、提刀、滚刀),六种剪法(平剪、削剪、尖剪、托剪、夹剪、挑剪)等操作基本功,要求熟练。学徒粗通技艺后,开始做“花班”、或“棍子活”。三年期满艺成,须请“谢师酒”。此后,还有四年访友,使技艺得到不断长进。
广济“剃头佬”还有个历史悠久的传统项目,叫“武活”。武活在全国数广济、崇阳、湖南三地行帮最擅长,而三帮中又以广济为最。武活的内容有推拿、按摩、端腰等,搞“武活”的理发师常习武功,还要通医道,否则胜任不了。在操作时,“剃头佬”运用手和手指的技巧,在人体各个穴位上敲、拍、揉、搓,使顾客浑身舒服,消除了疲劳,对腰部扭伤、背部酸痛和颈部落枕等病状也都有疗效。端腰是“武活”的精彩项目之一:让顾客坐在窄凳上,凳高齐膝,理发师站在顾客身后,双手夹在顾客腋下,将顾客左右摇摆若干遍,然后一个膝盖顶着顾客臀部,猛劲往上一推,同时大喝一声“嗨”,使顾客有“一炸”之感。顾客来治颈部落枕,“剃头佬”让他坐在凳上,先给他提提肩,松大椎,松两臂筋,然后一手托着他的下巴,一手托着他的脑后,将他的头轻轻地转几次,突然用“闪劲”往右上一提,接着又往左上一提,只听“卡嚓”一声,顾客顿感头部转动自如了。“剃头拍巴掌——完了”这一歇后语,说的就是广济“剃头佬”的绝活。
 
之二:龙坪木屐武穴伞
在武穴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龙坪的木屐,武穴的伞,兰杰的姐儿不用拣(gan)。”
“木屐”和“油布伞”是武穴的文化遗产,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作为原广济老县城梅川之外的重要商埠和集镇,古镇龙坪和武穴的手工业相当发达,手工所制作的木屐和油布伞声名遐迩,而地处太白湖畔的兰杰,则是个盛产美女的地方。
先说龙坪“木屐”。龙坪“木屐”历史悠久,据说日本的木屐就源自龙坪。龙坪“木屐”穿脱自如,美观实用,其设计之精巧,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深受国学大师黄侃的喜爱。有一次下雨天,他当着学校师生的面,穿着龙坪木屐,“吱咯”“吱咯”走进教室,给学生们上课,引来无数人惊羡的目光。龙坪“木屐”由木板、铁脚钉、布套组合而成,布套是由粗布加厚密纳而成,需经过三道桐油沁面和一道清油光面,每做一道工序要经过凉晒、打磨方能进行下一道工序。木板是选用上等的硬木镂空做成,与屐面吻合的屐底,则钉有四角钉,由4颗铁钉组成,大约有一寸高,屐面屐底用包铁钉牢。最后一道工序是,对屐板和交合处再做三次桐油沁染,直至木屐盛水不漏方可大功告成。
“龙腾五湖四海,坪联四面八方。”龙坪古镇面临长江,一年四季雨水较多,在当时还没有橡胶雨鞋的年代,木屐在人们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雨雪天,依江五里的狭长街道,街道两旁的房子,都是青砖黑瓦,或一层或两层,大多是板皮门面,卸下门板即为商铺。不用脱布鞋棉鞋,穿上龙坪木屐行走,叩叩有声,清脆入耳,但听“叭哧”“叭哧”声,别有一番情趣,令人恍若进入诗人戴望舒笔下的雨巷。
再说武穴“伞”。伞,相传由鲁班之妻云氏发明。“劈竹为条,蒙以兽皮,收拢如棍,张开如盖”,对于伞的历史,古人只是留下这几个字给我们。但初期的伞多以羽毛、丝绸等物料制作,发明纸之后,纸代替了丝,制成纸伞。宋时称绿油纸伞,以后历代均有改进,油纸伞、油伞、蝙式伞,最后演变成今天人们的雨伞。
武穴油布伞是以毛竹为伞骨、皮纸等为原料做伞布,再刷上桐油做成的伞,主要用于避雨、遮阳。当时由于棉布的发明,出现了棉布上刷油的油布伞,并成为当时民间主要的雨具。后来,油布伞的制作工艺和原材料有所改进,皮纸成为做伞布的主要原料。明清时期,油布伞在广济民间使用十分广泛。油布伞整个工艺流程共有十二道工序,分别为选材、量尺寸、刨竹节,然后是分片、打孔、排竹、套伞头,接下来是连接伞骨与伞头、制伞面、上布、刷油,最后是盖章或署名、晾晒。油布伞的制作均为手工艺,工具主要有斧子、锯子、钳子,后来延伸到手电钻、缝纫机等。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曾留下一把外婆的油布伞。这是一把祖传的老旧油布伞,黄黄的帆布伞面,内面一根粗壮的竹枝,支起八节细嫩小竹,折叠自如、光滑灵巧。当雨季来临,撑开后,伞下可供两个人遮风避雨,温暖而沉静。在通往学堂的路上,它呵护着我,伴随着我,如影随形。
多少年过去了,外婆的油布伞渐渐被我们遗忘在时间的角落。终于某一天,随着老屋的坍塌,它彻底被掩埋了。今天,手工油布伞作为日常雨具,早就没有人使用了。流传千年的广济油布伞,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轻巧的钢架伞的普及被逐渐被取代,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油布伞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
如同大多数手工艺品一样,龙坪“木屐”,武穴“油布伞”,只留下一道美丽而深奥的背影,消失在青砖黑瓦的民居里,消失在古朴幽深的小巷尽头,消失在我们儿时的记忆中……
 
之三:章水泉竹器
章水泉,祖籍江西临川,其曾祖父于清道光年间因避水灾徙居广济,遂入广济籍。章水泉出生于光绪十八年(1892),因家境贫寒未入学读书,自幼随父习制竹器。其父技艺平庸,仅以制方竹椅为主。章水泉虽未从名师学艺,惟能勤学苦练,善于钻研,在劳动中不断提高技艺,终于成长为一位著名之民间竹器艺人。
章水泉家无恒产,仅于广济程祖街租赁铺面一间,以“章泰和”为牌号,经营竹器小店,自产自销花竹椅等竹器制品。章水泉为人耿直,谦和守份,与同行业工匠和睦相处,惟对其技艺守口如瓶。以当时所处社会,如不专利则生活无法得到保障。为保密计,他通常于白昼备料,整理工具,制作附件,晚间则紧闭门户,潜于灯下从事工艺活路,制作主件。纵然如此,其劳动所得仍难获温饱。其竹器工艺品,典雅、大方,集我国明代传统竹器艺术之大成,并有所创造,用之于竹工,故别具风格,自成一绝。其竹器造型,凡百余种,无论日用之桌椅、茶几及陈列古玩之博古架,抑或特制之梳妆台、宁波床等,皆牢固而不显粗笨,精巧而不失单薄,富有装饰而不流于繁琐,无不具有实用和欣赏双重价值。以竹桌椅言,其面料悉用小竹片拼成,密实无缝,光洁平滑,且不夹衣,不透水。其中竹椅有使用将近半个世纪,为汗水所渍,呈暗红色,依然牢实如故,不散架、不变形、不发裂,其技艺之高可见。他尤善于利用竹器本身之结构,用竹牙装饰成民间图案,造型新颖,可谓巧夺天工。为泻染色彩,选用紫竹支撑其椅,竹椅上部呈黄色,下部呈紫色,紫黄二色,相映成趣。其竹器工艺不仅制作精细,而且物美价廉,如所作之小竹椅每把售价仅银元六、七角,折合人民币亦仅三、四元而已。民国四年(1915),广济商会将其制作之花竹椅邮寄当时国民政府农商部,转送巴拿马工艺品赛会展出获一等奖。未久,其竹器制品又为日本某商人购去,转送日本大阪工艺晶赛会展出荣获二等奖。此后,章水泉之竹器工艺晶更是驰名中外。民国六年(1917),镇江有一巨商慕名而来,除向章水泉订购一套竹器家具外,并要求按照红漆飞金古式大床样式,制作一张竹床。章水泉之父不肯接手,该巨商云:“既于国外获奖,制此床有何难?”章水泉不避烦难,竟一口应诺。他为制此床,先往木器店观察,研究木制古式大床结构,再按照竹子性能精心设计,当制床前槛帘时,掌握火候,将数根长竹弯成美观之图案。如此苦心研制,精雕细刻,历时四月,终于制成蔚然可观、古色古香的红漆飞金古式竹床。镇江巨富大加赞赏,并增补十串钱工价以酬其劳。
尽管章水泉竹器两次获奖,但在旧社会,国际声誉不仅未使其摆脱贫困,反令他增添麻烦与困难。当时章水泉未获半文奖金,仅由农商部转发一纸奖状,广济商会会长趁机索取竹椅数张,方将奖状付与。随后,四人敲锣报喜,要办酒席,要索喜钱,章水泉临时借得四串钱,人送一串嫌少,复各增二百文。四人甫去,一群乞丐接踵而来,鞭炮一放要讨喜钱,令章水泉应接不暇,啼笑皆非,竟为此负债不少。在此之后,某些地方官吏、过路军官等,自鸣风雅,纷纷向章水泉订制竹器,白拿硬讨,导致他经常亏本。章水泉仅有一女,在旧社会为病痛折磨而死,他与老妻相依为命,且患肺气肿,由于无钱治疗,病情日益沉重。身怀绝技,竟遭此穷困,令人浩叹。
解放后,章水泉深感扬眉吐气,他衷心热爱党,热爱新社会。1951年劳动节,武穴镇各行业游行庆祝,竹篾行业所舞之长龙即为章水泉用小竹串连结而成,龙珠系用竹子嵌上小镜,光彩夺日。同年,国庆节举行游行时,章水泉又用竹篾制作一艘兵舰模型,以象征新中国乘风破浪前进,另用小竹结扎一飞机模型。兵舰模型滚动于下,飞机模型旋转于上,观者无不叹为绝技。此后,章水泉参加武穴镇竹器生产合作社,当选为县人民代表,并担任县政协委员。1955年,周恩来总理在国际交往活动中,闻听一位国际友人谈及武穴章水泉竹制品当年曾在巴拿马赛会获奖一事,周总理亲自向湖北省长张体学指示:“党和政府必须关怀和支持章水泉这位民间手工艺人。”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的指示精神,广济县采取许多相应措施,每月付给章水泉固定工资一百元,并由政府拨款五千元,为他建造一所住房。此外,由武穴竹器社组织一批青工,在章水泉传授、指导下,专门生产竹器工艺品,遂使章水泉濒于失传的传统竹器制品,在武穴发源地得以恢复和发展。1959年,他制作的一套竹器家俱和一组八扇折叠大屏风、竹器沙发、茶几、六方形竹桌等,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北厅。他的竹器工艺品曾被《人民日报》、《人民画报》、香港《大公报》前苏联《真理报》等20多家权威媒体先后报道。1958年,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连环画《竹器名匠章水泉》丛书,由新华书店发行;中央新闻电影记录制片厂拍摄了《巧夺天工》记录片,在全国放映。章水泉由此被国内外知名人士称为“神州竹器之秀”和“竹艺之圣”,武穴也因此而得名“竹艺之乡”的美称,他本人也被列入湖北省名人档案。1962年4月6日,章水泉因患肺癌医治无效,病逝于武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享年69岁。当时,广济县委、县政府特派县委副书记、县长赵文志赴汉主持追悼会,省、市各有关单位皆送挽联花圈。会后,破例由“江亚”轮将其灵柩运回广济,轮船抵港时,县党、政领导及机关干部、工人、居民数百人,鸣鞭迎接灵柩,送葬于武穴北郊崔家山之阳,并立石碑以志不朽。
武穴竹器传人在继承章水泉竹器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已开发、生产竹器、竹编、生雕等450多种,远销美国、日本、东南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为了继承和生产章水泉的竹器工艺品,武穴竹器工艺厂生产的产品有竹器、竹编、竹雕三大类,共450个品种,不少产品畅销欧美、东南亚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是武穴市最早出口的产品之一。如武穴的竹雕工艺品《漓江秀色》、竹艺《黄鹤楼》、竹根雕刻的《龙舟》等,曾于1978年在全国展出,其后又在日、法、英、美等九个国家展出,引人注目和赞誉,竹制品《龙凤宫灯》、《可调百页窗帘》获湖北省优秀新产品奖。在计划经济时期,为武穴经济发展和“中国武穴”竹艺的品牌声誉赢得了一席之地。2009年5月,章水泉竹艺被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上海世博展览会,武穴章水泉竹艺又成功地入选湖北活动周,为弘扬章水泉竹艺,提高湖北武穴的知名度,重振竹器、竹艺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之四:广济元宵灯会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古代称“上元节”,俗称“过月半”。清康熙丁未《广济县志载:县城梅川每年上元灯市通街不断,花灯式样繁多,或花草虫鱼字形;有走马灯,悬纸人马于中,以火运之,有谜语灯,藏谜者以射中为乐。民国期间灯会仍盛行,每逢元宵节,城镇搭台唱戏,农村家家门前挂灯笼,儿童执各类彩灯在村内玩耍.有的地方玩草把龙送“福”。小孩晚上敲葫芦瓢,咒喊:“正月半,敲葫芦瓢,老鼠下(生)儿不长毛。”男青年爱玩“请天牯牛”、“板凳神”,女青年爱玩请“剪刀姑”、“筲箕姑”等游戏。这天,广济居民大多吃桂花酥糖作馅的元宵和春卷,农村普遍吃汤圆(也称元宵)和卷煎。建国后,较长时间无元宵灯会活动,仍保留吃元宵、春卷和卷煎的习俗,迷信色彩的游戏已被摒弃。广济举办元宵花灯赛会,每次从十四至十六日连续展出3天,还组织放花炮、焰火,一时万人空巷,观者人山人海。梅川、龙坪两镇于1986—1987年元宵节也举办过规模较大的灯会。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元宵节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电子杂志往期回顾

关注楚天法治微信公众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