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13 15:06:38 来源:楚天法治 点击: 0
文/刘家云
早在学生时代,我就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学过毛主席著作《改造我们的学习》。40年后的今天重读之,既是为了温故而知新,更是为了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活动和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来检视我们今天在学风乃至党风方面存在的问题。
《改造我们的学习》是毛泽东同志1941年5月19日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报告深入浅出,高屋建瓴,既是报告的范本,亦是论说文写作的范文。
作品思想性强。这是一篇规范的政论文。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旨在号召全党牢固树立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作风。文中,毛泽东同志从思想问题上总结了过去党内路线的分歧,充分肯定了中国共产党成立20年来,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方面所取得的进步,指出了党内客观存在的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等三个方面的问题。同时,还一针见血指出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不注重调查研究,理论与实际分离,这是主观主义倾向,其“为害相当地大,不可等闲视之”,进而倡导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风。这也正是我们党为什么要在当时掀起延安整风运动的重要原因之一,更是要实现延安整风运动三大任务之一——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作者还提出了自己的建设性意见,给如何改进学风、“改造我们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作品文学性强。作者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摆事实、讲道理,娓娓道来。同时运用正反对照的论述方法,让听众也让读者更好地分清是非,也更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作者一开篇就把党的幼年时期与党成立20周年时相对照,指出党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对中国革命的认识从“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到“深刻得多”、“丰富得多”;作品的第三部分更是将“主观主义的态度”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相对照,两种态度相互对立,孰是孰非,听众(或读者)一听(或一看)自明,也为作者亮明自己的观点和如何坚持这一观点作了最好的铺垫。
作品布局合理。作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层层推进,逻辑性强,论证有理有据有力。而且还多次运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增强表达效果。如把主观主义者比喻成“墙上芦苇”和“山间竹笋”,并用了一副对联给他们画像;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比喻成是“最好的真理”、“最好的武器”,把中国共产党比喻成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态度比喻成是有的放矢的态度,并指出“‘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这些比喻既诙谐幽默,又形象贴切,通俗易懂,让人印象深刻。
作品历史穿透力强。这篇文章创作于80年前,文中所批驳的主观主义学风问题,在今天的一些党员干部身上尚没有完全绝迹,有的甚至“死灰复燃”。如在当前正在开展的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活动和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有的虽然人坐在学习会场,可在玩手机、打瞌睡,或在做其他的事情,“人在曹营心在汉”;有的“挂网学习”,让电脑“读”给电脑自己听;有的胡乱地在书本上划几道杠杠,表示自己“留了痕”、 学习过;有的虽说也参加了学习,并做了读书笔记,可满足于一知半解,对自己到底学了什么、笔记记了什么,一问三不知;有的心得体会上网去抄,嚼别人嚼过的馒头,或请人代写,敷衍应付;有的即便是自己写的,亦不切实际,“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夸夸其谈,空洞无物,一大堆正确的废话。这样的学风,不正是毛泽东当年所形象比喻的“墙上芦苇”和“山间竹笋”么?这样的“学习成果”不也一样“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救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么?
“没有科学的态度,即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完全。”所以,学风问题事关党性、党风,必须引起每个党员干部的高度重视。这也是《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给我们的警示。
关注楚天法治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