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樊丽)“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系着亿万家庭的幸福安康,涉及未成年犯罪等敏感词汇,如同社会神经,触动着公众的心弦。随着未成年人心理成熟年龄整体前置,增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普法教育显得愈发重要。正如教育家杜威所阐释:“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法治课堂作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重要手段之一,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领域的价值不言而喻。
在法治课堂的深度耕耘中,法律知识的传递不仅是冷冰冰的条文解析,也是情感的共鸣与智慧的启迪,更意味着教学中需要老师融入充沛的感情、专业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全方位地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法律的魅力,自发地渴望学习法律知识,自觉遵守法律规范,并勇于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然而,面对法治课堂内容固有的严肃性,往往容易忽略了这些情感与氛围的营造,导致教学效果打折,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在法治课堂实践中,我们应如何更加重视情境的构造和氛围的营造呢?
联系生活展现现实情境,借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再现场景
生活是讲好法治课的唯一源泉,社会是一切法治课的真实课堂。以“拒绝校园暴力”这个主题法治课为例,起初,我们按照上级统一提供的多个课程课件方案中,选择采用以动漫为主题的课件,该课件一开始引用一个“漫威动画”主题来活跃课堂气氛,然后自然地引入情境。但面对漫水乡村级小学的实际学情——学生们对“漫威动画”知之甚少,盲目地直接套用固定课件不仅不会引人入胜,还会产生“高高在上”的距离感。于是,我们果断调整教学策略,紧密贴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所在,选取他们近期热衷的动画人物作为桥梁,巧妙地将“拒绝校园暴力”这一严肃主题融入到角色故事中,将课堂内容中的“事故”演化成动画人物中的“故事”;不仅适应了当前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度高,而且达到了寓“法”于学的目的,课堂效果显著。
善于运用人物情境模拟,借用氛围营造引人入胜
在开展“拒绝校园欺凌,争做文明学生”这堂开放式法治课上,我们恰巧来到了一个综合性学校,面对的是一个跨年龄段的综合性学生群体,从稚嫩的小学生到逐渐成熟的高中生,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各不相同。为了克服场地限制和形式单一的挑战,我们创新性地采用了人物情境模拟与氛围营造的教学策略,成功将这一敏感又重要的法治主题以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给了每一位学生,我们精心构思了一个名为“TA”的故事:“听说啊,学校里有这样一个同学,TA有一个很好看的书包,但是包里总是莫名其妙出现吃剩的苹果核、擤(XING)鼻涕的卫生纸……”这个“TA”既可以是小学生的同学、也有可能是高中生的同学,甚至可能是社会上某个落魄者的影子,TA的故事一开口,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都被吸引住了,以这个人物为引子立刻就能代入到身边人、身边事上,也能让个别同学代入反省——自己是不是就是那个“扔苹果核”的人呢?
巧用鼓励、表扬的语句,在关键节点抓人心神
在多媒体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法治教育课堂确实能够借助声、光、影的完美结合,将学生瞬间带入一个立体、生动的情境世界。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如此丰富的媒介支持下,教学语言的艺术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在法治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断句与语气调控,不仅是信息传递的载体,更是情感交流的桥梁,能够直接触动学生的心灵,提振他们的精气神:面对穷凶极恶的嫌疑人,我们的语气是气愤的;面对公平正义得以伸张,我们的语气是高昂的;面对受迫害的被害者,我们的语气是温柔的。对现场受众的参与,我们抑扬顿挫的表扬、鼓励、信任更能激活现场气氛,运用适合学生的方式,用准确、简洁、深刻的语句凝练更能发人深省。在实践中,我们不断尝试提炼具有点睛之笔的句子,如“发怒是本能,制怒才是本事”,旨在引导学生学会情绪管理,理性面对问题;“不要让我们的‘花季’变成‘花祭’”则是提醒青少年珍爱生命,远离犯罪。
总之,每个法治教师都希望通过法治课堂,让学生、家长、老师有所感悟、有所获得,课堂是多变的、方式是多样的,不变的是我们在践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路上,不断探索创新思路方法、加强未成年法治教育的初心使命,建设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社会,让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权利的行为蔚然成风,让每个孩子都能够拥有一个美好的成长环境,敢于对校园暴力等不法侵害说“不”的同时还能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