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村地处黄梅县北部山区,集山区、库区、老区为一体,多年来一直是黄梅县烟草专卖局勉力帮扶的重点村,派驻的驻村第一书记在村里一扎根就是三年。三年间,立足现有土地资源,着力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不断拓宽增收渠道;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让群众们住得更安全、出行更方便;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村容村貌。多措并举奋力向前跑,乡村振兴前景更美好。
从基本温饱到全面小康 日子越来越好
为了发展江河村的集体产业,带动村民增收,村里计划建蔬菜大棚,突破技术局限是关键。在黄梅县局驻村第一书记的牵头下,从“一无所知”到“头头是道”,通过培育“土专家”“ 田秀才”,新建蔬菜大棚8亩,种植辣椒,新建采摘园20亩,种植爱媛28号果冻橙1500株,如今提起果冻橙种植、浇水、施肥注意事项,村民们都一门清。目前大棚种植辣椒长势喜人,今年有的开花,有的结果。“我相信依靠自己的双手能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提起明天,村民们满怀期待。
“产业基地的建设,帮助我村20余名贫困户劳动力就近务工,每年也为村集体增加了5万元的收入。全面小康不是终点,而是奔向美好生活的起点,只有接续奋斗,才能让日子越来越好。”黄梅县局驻村第一书记洪国民如是说。
从泥泞山路到一路通畅 短板越来越少
江河村位于垅坪水库上游,进村的山路说是108弯都不算多。村里的野菜、竹笋、板栗,长了一茬又一茬,落了一茬又一茬,苦于交通不便,外面难进来,里面也难出去;村里的秀丽风景、千年古树、百年老宅、怪石乱林,也都养在深山人不知。
2020年,当地政府投入300多万元,新建通组公路3公里、新建桥梁1座,如今,一条崭新的水泥路在阳光下穿村而过。吃罢早饭,出门办事的村民或步行或骑车,踩在这条平坦宽阔的水泥路上,心里都得劲。2020年7月,受百年一遇持续强降雨影响,江河村受灾严重,多处田地被淹,村组公路、沟渠、管道、民房等大面积损毁和坍塌,虽然当时妥善安置了受灾村民,但大家心里还是后怕。为了让村民们住得安心,饮水放心,村里新建、改造安全饮水拦水坝2座、拦水堰1座、蓄水池2座,接通管道2000余米,硬化排水沟400米,硬化巷道300平方米。四组、七组单村饮水工程得到了全面升级改造,三组、七组古树名木周边环境也得到了集中治理,村里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来游玩的游客也越来越多。“这两年,许多游客到村里游玩登山,多亏了交通便利,我家的农家乐生意也越来越红火,收入也翻了好几倍。今年五一小长假,还卖了许多土特产呢!”提起门前的公路,农家乐的老板也笑开了花。
物质基础健全了,精神生活也要丰富。在黄梅县烟草专卖局的资助下,村口的零售小店开展大改造,换上了“新衣”,成了展现乡村振兴成果的活招牌,除了给村民提供商品上的便利,茶余饭后,大家还在门口跳起了广场舞、唱起了黄梅戏。欢庆的音乐声响彻广场,老乡们脸上的喜庆和安适,如同年画中的仙翁一样。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政策好,生活好,这些表情,发自老乡们的内心深处。
从产业匮乏到百业竟兴 发展越来越快
“今年,我家栽了1.1亩辣椒。我在村上的油茶基地上班,一个月能挣800元左右,加上流转土地等其他收入,一年能多挣1.2万元。”提起增收,江河村村民们喜笑颜开。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效、提升后续发展能力,村里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持续以种养结合、以短养长模式推动特色产业发展,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凝聚群众、盘活存量土地资源,解决了困扰村集体产业发展的“土地瓶颈”。 除了新建蔬菜大棚和果冻橙,还新建鱼塘10亩、改造鱼塘2亩、新建油茶基地80亩,种植油茶6000株,并通过“基地+农户”等方式与群众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全力确保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在脱贫之后能够持续稳定增收致富。虽然这些产业目前还不能产生太多效益,但前景是指日可待的。
近年来,江河村抓住发展机遇,广泛汇聚各方帮扶力量,全力推进产业振兴行动, 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胜利,“泥巴岗”变成了“聚宝盆”,实现了从产业匮乏到百业竞兴的转变;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持续进行,“脏乱差”变成了“绿净美”; “软弱涣散”村的帽子已顺利摘掉,“旧陋习”也变成了“新风尚”, “自身造血功能”显著增强, “村美民富,美丽和谐”的新蓝图正在绘就。
(李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