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松滋市杨林市镇财政所始终把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坚持镇、村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向多元化、专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聚焦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色,不断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模式,走出了一条财政赋能农业现代化的创新之路。
机制创新破难题
面对农村劳动力短缺、生产效率低下等现实问题,镇财政所建立“三级联动”服务机制:镇级统筹搭建服务平台,村级精准对接农户需求,市场主体提供专业服务。
“2024年7月正值水稻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我打了一个委托电话,无人机就完成了48亩稻田病虫防治,省时省力又省心,年底我还领到了1662元补助资金!”余公岭村六组种田大户老吕兴高采烈地说道。同样,受益于无人机植保的还有刘家坪村、石龙桥村、大河北村、向丰岭村等6个村,各村依托全程托管模式,实现了"预约下单、上门服务"的现代化种植管理。这种机制创新使13800亩示范田实现“耕、种、管、收”全托管,农户完全摆脱传统劳作束缚。
技术革新提质效
镇财政所聚焦农业生产关键环节,推动机械化与数字化深度融合。在病虫害防治领域,植保无人机通过卫星定位实现自动测绘、智能飞防,作业效率达60亩/小时,较传统人工提升30倍,农药利用率提高40%。插秧环节创新应用无人机播种技术,作业成本由人工150元/亩骤降至2元/亩,降幅达98.7%。通过“财政补贴+技术培训”组合拳,累计培育专业机手87名,建立12项标准化操作规范,确保技术服务可复制、可推广。
资金撬动显成效
财政资金发挥“四两拨千斤”作用,构建多方共赢的利益分配机制:2024年投入138.2万元补助资金,按农户45%、村集体35%、市场主体20%比例分配,实现13800亩服务全覆盖。资金使用聚焦三大效益:一是生产成本降低,集中采购农资使种子、肥料成本下降15%;二是销售渠道拓宽,与雄兴米业、聚丰米业等企业签订订单合同,稻谷溢价0.05元/斤,为农民增收;三是耕地价值提升,通过“全托管+半托管”模式,7个试点村耕地撂荒率降至0.8%,亩均增收320元。
全链延伸促升级
在巩固水稻种植服务成果基础上,镇财政所启动“服务升级2.0计划”:将全程机械化托管模式向果蔬产业延伸,培育“耕、种、管、收、购、储”全链条服务主体。通过建立“智慧农服”管理平台,实现服务需求在线对接、作业质量实时监控、补助资金精准发放。同步设立200万元风险补偿基金,为新型农机具推广提供融资担保,计划年内新增果蔬托管面积5000亩,构建覆盖全域的“15分钟农事服务圈”。
经过系统化探索,杨林市镇财政所打造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显现出强大生命力——2024年试点区域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7%,村集体经济平均增收6.9万元,社会化服务满意度达98.2%。这种以财政资金为纽带、市场化运作为基础、数字化转型为支撑的创新实践,为破解“谁来种地、怎样种好”的时代课题提供了鲜活样本,持续释放着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
(邓宏富 夏琬婷 白书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