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这点地我们两家争了四五年了,今天终于把它解决清楚了,多亏了你们!”近日,在老河口市洪山嘴镇黄楝树村,村民李某和孙某在司法所调解员的见证下,重新勘定土地边界,签署调解协议,一场持续多年的邻里纠纷画上圆满句号。
矛盾缘起:一垄田地,两家积怨
李某与孙某耕地相邻,由于历史原因以及缺乏明确的界标,双方对土地边界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孙某认为李某每年种地都会往她那边多种一点,心里不平衡。在村委会的主持下双方多次协商,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仅没谈拢,矛盾反而愈演愈烈。今年孙某认为李某越过边界种植麦苗,将李某约0.2亩的麦苗用农药打死,累积多年的矛盾激化。
调解破局:情法并重,释法明理
洪山嘴镇综治办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启动“多调联动”调解机制,联合司法所、派出所、村委会组成调解专班,采取实地测量、“背对背”沟通、“面对面”调解等方式,逐步厘清争议焦点。调解过程中,调解员耐心倾听双方诉求,先从“六尺巷”的故事入手,采取摆事实、讲道理、换位思考的方式有效沟通疏导,劝导双方各退一步,后以案释法,用拉家常的方式向双方当事人讲解该类土地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思路,用成功调解的案例规劝双方当事人,并结合此次争议事实和法律知识,耐心向当事人说法讲法普法、分析利弊,让当事人认识到了珍贵的邻里情远比土地承载的更多。
圆满结局:握手言和,共画边界
经过三轮调解,双方最终达成一致,在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村委会的见证下,重新划定边界,埋下界桩,并签署调解协议。签字现场,李某主动提出让出10公分土地,孙某也感慨道:“争了这么多年,其实邻里和睦比啥都重要。”

从“寸土必争”到“握手画界”,变的不仅是土地的边界,更是人心的距离。本案的成功调解,是洪山嘴司法所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通过“部门联动+情感疏导+依法调解”模式,不仅化解了矛盾,更修复了邻里关系。下一步,洪山嘴司法所将继续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让更多矛盾纠纷化解在田间地头,绘就基层治理的“和谐画卷”。
(张广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