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公安县狮子口镇坚持把社会综合治理工作作为“重点工程”常态化推进,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坚持“三步走”源头治理工作法,将矛盾化解在基层。今年来,该镇排查各类矛盾纠纷262起,化解262起,矛盾化解率达100%;信访案件办结190件,案件数量同比下降36%,上级交办转办件按时办结率为100%,无非访、集访,整体情况良好;化解重点信访人员积案3起,信访积案化解工作取得质的突破。
第一步:积极探索,研制化解“有效药”
一是搞好常态化排查。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密度,镇、村(社区)每周排查1次,并定期进行研判,每次排查都认真填写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台账,对各类重点人群密切关注,随时掌握动态情况,切实做好稳控工作。
二是搞好集中排查。针对重大节日和敏感时期矛盾易发的特点,集中力量开展排查,主要排查各类重点人员、重点场所,努力做到问题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防范于未然。
三是搞好联合排查。对劳资纠纷、征地补偿等一些涉及面广、影响大的矛盾纠纷,易发现黑恶线索的区域,组织镇派出所、镇司法所等部门联合开展排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因调解不力引发的“民转刑”案件。
四是搞好基层共治。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员、十户长、治安中心户扎根基层分布广的特点,结合“五老”、金牌调解员的调解经验,深入基层,源头预控,依法调解当前热点问题、重点人群引发的矛盾纠纷,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第二步:源头根治,对症下药“治己病”
一是坚持重心下移、关口前置,持续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力度,定期组织镇村干部、党员群众、网格员等力量进村到组、上门入户,对土地流转、婚姻家庭、邻里关系等矛盾纠纷和涉稳隐患进行“地毯式”清查,着力深化矛盾纠纷调处诉源治理,对排查出的问题提前介入、主动出击、抓早抓小、及时处置,全力推动实现“事后维稳”向“源头创稳”转变。
二是积极推行领导干部包案化解制度,采取重点约访、专题接访、带案下访、集中会商等方式多元调解、精细化解,确保做到“案结事了”。大力推行接诉即办,高效办理初信初访,着力把群众合理合法诉求解决在初始环节,持续提高初信初访一次性办结率和满意度,最大限度减少“初转重”“信转访”,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内部、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
三是在网格化基础上,实行信访事项“首问”责任制,切实注重抓平时、抓基础、抓化解、抓反复,推动社会治理工作重心下移,面向基层。为了落实首问责任制:1.明确首问主体:凡是第一个接到信访人面询、电话的网格员即为首问责任人。2.明确首问责任:要求首问责任人一经接访,对于基本事实清楚的简易纠纷,所属村包片网格员直接介入处理,事后登记备案,并定期回访当事人,确保矛盾纠纷彻底消除;对于难以快速处置的一般纠纷,网格员联系村人民调解员了解具体情况,并引导当事人到所在村人民调解委员会或调解组织参加调解,由村书记落实包联责任,跟进化解措施;对于冲突争议较大的复杂纠纷,由网格员推送上报村调委会,做好疏导,并第一时间反馈给镇信访办,经镇主要领导研究批准,交办信访办牵头其他部门协助村级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同时办结后村里形成书面回复函。3.明确首问过错责任追究:对不履行首问责任制,情节轻微的,对首问责任人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对首问责任人给予相应的处分。
第三步:深入研判,闭环管理“防再病”
一是坚持跟踪回访,定期分析评估。坚持“一事一回访,一案一评析”,对已调处的矛盾纠纷,各村形成书面总结,进行分门别类,销号处理,并对经常发生的土地纠纷、邻里纠纷以及家庭纠纷等矛盾纠纷总结一套经验做法。
二是通过上门走访、电话回访的形式开展全流程、全周期跟踪回访,针对调处方式是否得当、当事人是否满意、协议是否履行等方面进行全面“回头看”,防止矛盾纠纷再次激化,进一步巩固调解成效,真正做到“案结事了怨除”。
三是强化源头治理,精准教育帮扶。将普法教育贯穿于执法办案和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的全过程,推动法治宣传教育深入街头巷尾、走进千家万户、融入群众日常生产生活,选取典型案例以案说法、以案释法、以案普法,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氛围。
据悉,下一步,狮子口镇将始终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紧紧围绕平安荆州建设的工作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实战导向、强基导向,强力推动工作重心回归到“基础、管理、防范、服务”上,推动基础工作聚焦到管住人、防住事、控风险上,着力提升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全方位排查、全维度化解、全链条防范风险隐患,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坚决夯实筑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庞虹 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