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云)周日和诸文友一起驱车前往G316大冶段美丽公路采风,见国道途经刘仁八镇岩山村段时,突然改成双线,从一座古桥两侧绕过,且新建有导流港道。在两侧公路形成的中间空地上,种植有大片的草坪和花木,这里因此形成了一处以古桥为中心的小游园。这无疑是大冶公路人和地方政府让国道为古桥“让道”的大手笔。
国道为古桥“让道”,彰显了大冶公路人和地方政府对历史文物的尊重与敬畏之情。这座据同治版大冶县志载,名为“源潭桥”的古桥系石拱桥,桥长20余米,桥面由青一色的青石铺成。从桥身一青石上阴刻的碑文看,此桥为大元延佑二年(即公元1315年)建,大明万历十二年(即公元1584年)修,至今有700余年历史。
古桥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反映了特定时期的建筑技艺、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国道途经这里,若拆除古桥,用机械作业只需几分钟时间就可完成;而要使其保存下来,得为古桥让道,得修改设计方案,增加修路费用,延缓建设工期。大冶公路人在修路时没有图省便,而是果断选择后者,使古桥这一珍贵历史遗迹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供人们欣赏和研究,为现代建筑和艺术创作提供灵感和借鉴。假如没有对历史文物的尊重与敬畏之情,公路建设者们自然不可能这般“劳神费力”。
其次,古桥是其所在地刘仁八镇岩山村的地方标志性建筑,承载着当地村民世世代代的情感和集体记忆,并成为地方文化认同的重要象征。为古桥让道,无疑可满足人们的这种情感和地方特色文化认同需求,增强乡村凝聚力,还可增强人们特别是远方游子对家乡的印记和归属感。当在外漂泊多年的游子回到家乡因找不到儿时的记忆而伤感时,突然看到熟悉的古桥依然屹立,自然会唤起他们对过去生活的美好回忆,进而激发他们的自豪感和对家乡的无限热爱之情。
再次,古桥所在的刘仁八镇岩山村,有土主王文蔚的古墓、岩山庙等景点,且与同属刘仁八镇境内的红三军团建军纪念馆、龙凤山景区、金柯村田园风光、白山崖大峡谷、太婆山遗址等自然和人文景观相距都不远。完好保存下来的古桥,借助G316等便捷的公路网,可与这些景点连成片,成为重要的乡村旅游资源之一,吸引游客前往参观游览,带动当地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地方的经济活力和知名度。
总之,国道为古桥让道,不仅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也是对社会、经济、生态等多方面利益的综合考量,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值得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