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黄石市文明办分别前往黄益生、吕东、王德祥、肖祖红开展公益工作的地点,向首批4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中国好人”颁授“中国好人”工作室牌匾。此举无疑是让“好人精神”赋能社区治理的重要举措。
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区治理的基础就实现了。”提升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的方法和途径虽说有很多,但弘扬“好人精神”,让“好人精神”赋能社区治理,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好人精神”是什么?是像“爱心爷爷”黄益生和创业助学的陈彦珍、“煎饼霞”张霞那样的善良仁爱、无私奉献;是像退役军人吕东、蓝天救援队员皮建军和身患重病仍坚守教学一线,为学生付出心血的乐正国那样的敬业担当;是像见义勇为英雄龚文龙、竭诚为社区老人消费维权的抗癌斗士王德祥和全力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社区“暖心大姐”肖祖红那样的坚守正义;是像变卖家产为儿、媳还债的杜长胜、28年来一直以“最低价”为当地百姓提供质优早餐、中餐的林生丽那样言必信行必果的诚实守信。
社区治理涵盖社区党建、社区服务、社区治安、环境卫生、社区文化等方方面面,无论哪一个方面,都需要有一种仁爱之心,有一种奉献、担当、正直、守信精神。而这些都与“好人精神”高度契合。由此可见,社会治理呼唤“好人精神”,社区治理更离不开“好人精神”。
“好人精神”说到底是一种社区文化。文化的软实力是无穷的,让“好人精神”赋能社区治理,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社区公约,无疑有利于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妥善化解邻里纠纷,提升居民的道德水平,激发更多的居民自觉投身到公益事业和社区治理中来,对涵养社区的文明新风,营造安定有序的社区环境,无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再从社区治理的意义来看,良好的社区治理能够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能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促进社区的和谐稳定,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好人”绝大多数来自社区(村),就生活在你我中间,并非遥不可及,他们传递着社会正能量,是时代的“风向标”;而“好人精神”则彰显了人性的美好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它发轫于社区(村)治理,是社区(村)治理的浓缩与精华。为“中国好人”颁授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中国好人”工作室牌匾,无疑可以让“好人”和“好人精神”更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尊崇好人、学习好人、争做好人的浓厚氛围,让更多先进典型收获社会认可,潜心传播文明;让更多居民了解好人故事,铭记“好人精神”,像“好人”们那样崇德遵德守德,向善向上向美,共同维护、提升城市文明。
(刘家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