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建华
说起汉代飞将军李广,可以说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位在汉代边境奋力作战四十余年,令胡人闻风丧胆的传奇民族英雄最终自刎而死,千载之下,其巨大悲剧依然令人沉痛、扼腕!“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王勃这句名言被历代才子借以不断叹息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让人欷歔之余,有所警醒:李广没能封侯已成历史,但难以封侯的李广最终在盛名之下自杀,确需反复玩味。
《李将军列传》是太史公司马迁名著《史记》中的名篇。司马迁在列传中,通过着力描写一些生动的故事,就定格了李广惊人的机智、胆略和勇猛(如两次有代表性的战争:一次遭遇战、一次脱险战);又以其善射的细节描写,极其生动地展示了李广作为一代名将的风采;再以克制含蓄的笔法曲折地表达了他对李广命运的深切同情。正是由于读了司马迁这一千古雄文,历代文士自此对李广寄予了无限的思念: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卢纶的《塞下曲》更是脍炙人口,将飞将军的神射写得出神入化:“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林中”;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在他的名篇《八声甘州》一词中,更是借李广的落魄遭遇来浇自己心中的块垒(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托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当年,辛大将军正被南宋小朝廷长期闲置,一向主战的他在带湖边闲住,心情自然极其抑郁,夜读《李广传》,辗转反则、不能入眠。遥想当年,即便在汉武帝开疆拓土这一令武将热血沸腾时代、也有李广这样的名将被搁置,这样一位天下无双、一心为国的志士无人能识,英才被摧残!哀叹自己竟与李广有如此相似的命运,真是英雄末路、壮志难酬!
…… ……
由于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李广的悲情描述,以及历代杰出文士对李广悲凉身世的无限感慨,使得李广的形象被固化:他既是一位勇猛善射、所向披靡,却终生未能封侯的悲剧人物,又是一位既令人特别神往又令人特别同情的传奇英雄,他的死是对命运不公的无声反抗。
李广之自杀,与李广未封侯自然有直接关系,而李广之难封确也有主客观之因素。
李广年轻时曾随汉文帝出行,有冲锋陷阵抵御敌寇和与猛兽搏斗之事,因而文帝说:“可惜你生不逢时,假如让你生在高祖时代,封万户侯岂足道哉?”景帝时代,李广为太尉周亚夫的部将,在镇压吴楚七国叛乱时,李广战功赫赫,夺得叛军军旗,但李广在战后不经思索就接受了梁孝王刘武的将军印,而刘武是觊觎诸君之位的,汉景帝对此芥蒂颇深,李广无心犯忌,成为汉景帝、梁孝王两兄弟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一次最佳封侯机会与李广擦肩而过。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此时李广的名气已经很大了,武帝将他调到身边任未央宫卫尉。公元前129年,匈奴大举入侵上谷,李广是这次全面回击的将军之一,但是他非常倒霉,一出塞就碰见了单于带领的主力,敌军数倍于汉军,李广兵败被俘后侥幸逃回。兵败被俘理应当斩,武帝令李广以钱赎命、遂为平民。次年,匈奴卷土重来,李广此时被任命为右北平太守,由于听说“汉之飞将军”在此镇守,匈奴人慑其威名、纷纷绕道,好几年都不敢来袭扰。边民有幸,李广不幸,他又一次失去了建功封侯的机会。
公元前123年,漠南会战。此次战役中,骠骑将军霍去病崛起,因功封为冠军侯;李广却因担任后将军,没能独当一面,无功而返,再一次错过了封侯机会。
公元前121年,河西战役打响。这一仗,霍去病取得辉煌大捷,而李广再次成为倒霉鬼,再度以偏师而遭遇匈奴主力,李广的四千骑兵被左贤王四万主力团团围住,李广率将士浴血奋战两日后,张骞的军队才来解围。战后总结,李广功过相抵。无功焉能封侯?李广再次陷入无奈。
公元前119年,汉朝与匈奴在漠北决战。这次决战是汉武帝主动发起的,他希望“毕其功于一役”,彻底打瘫匈奴,但他不想让李广参加这次大决战,因为李广老矣,加上自己对李广已有成见。未能封侯的李广可能认识到这是他此生的最后一仗,成败在此一举,他执意请求参战,最后武帝勉强让他担任前将军。但在出征前,武帝却暗中告诫大将军卫青说:李广年迈,命不好,不要让他和匈奴单于对阵,以免误事。出塞后,卫青得知单于并未东去,临时让李广东进,而安排曾对己有恩的公孙敖与其正面出击,李广对这样的安排自然不满,他找到卫青据理力争,但卫青已密受武帝告诫,严令李广迅速东进。军令如山,李广非常恼怒且无奈地出发了;由于军中没有向导,李广迷失了道路,延误了与卫青会师的时间,大军无功而返。战后,卫青要求李广汇报迷路情况,李广悲愤至极,不愿受刀笔吏的侮辱、情急之下拔刀自刎。无原则的苟活,不是李广的做派。李广自杀,全军恸哭,百姓闻之,皆为之流泪。
有识之士认为,李广好战,勇猛有余而谋略不足,尽管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但没有一次取得重大战果,除了遭遇战,就是消耗战,或是货真价实的败战,即便取得小胜,也没能达到封侯的军功标准(武帝时期,封侯是有着极其严格的军功标准的),所以 “李广难封”实是千古奇冤;或认为,英雄不是完人,李广心胸狭窄,道德缺失,率性杀了其赋闲时不让其过关的灞陵醉尉,还杀降八百,未能封侯是因果报应;或认为,武帝刘彻一干人任人唯亲,长期压制排挤李广,导致漠北之战成为李广自杀的导火索;或认为,李广命不好,每次战役,不是未遇敌方主力,就是遭遇强敌围困,或是迷失道路,造化弄人,奈何!笔者以为,命运是吊诡的,李广难以封侯,上述原因或皆而有之,在历次对匈奴的征战中,李广要么无缘参与,要么只能当配角,总干一些后军或偏师差使、被严重边缘化,这是其无缘封侯的主要原因。在最后一战中,李广经反复恳求才被任命为前将军,但临战前又令他东进、绕道出击,结果因迷路而贻误战机。李广以死谢罪,刘彻和卫青是难辞其咎的。
个人的命运没有不受时代裹挟的。时人都认为,鼎鼎大名的李广应予封侯,李广被声名所累,也可能这样自我期许,他的死确有被捧杀的嫌疑。汉军中,才能不及中人的大批将领被封侯,而李广曾担任七郡太守,与匈奴作战四十余年,如此令敌人闻风丧胆的飞将军却长期沉沦下僚,相比之下,李广可能黯然下泪。漠北之战,暮年的李广痛失最后一次建功的机会,这不能不说是老天和他开了个恶毒玩笑。“李广不封侯,古往今来同一哭”。 评说李广,切不可以成败论英雄!后人不要忘记李广在最后一战前对卫青的请求(我李广从年轻时起就和匈奴作战,今天才得到机会和单于直接对敌,我愿居前锋,先和单于决一死战),60多岁的他一生所愿也许就是马革裹尸还,其志在开边建功,至于封不封侯那都是浮云,也许他压根儿都没去考虑。
李广已矣,千载之下,他跌宕起伏的人生仍令后人牵挂!历史的长河里将永远闪耀着他不灭的光芒,民族的记忆里将永远镌刻着他不朽的功勋!“飞将军”成就了战神李广的英名,而“李广难封”也成为他永不磨灭的封赏!李广未封侯,诗文给他封侯。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