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主办: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指导协办:中共湖北省委政法委员会出品:湖北特别关注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法治导读:
“三重境界”守护大写的中国“V” ——郧阳检察助力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保护纪实 武汉都市圈检察机关大动作!九地在鄂州会签这份文件 武汉中院:以高质量司法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 检察开放日+新闻发布会 零距离见证湖北流域综合治理成效 中央、省级媒体组团“打卡”!深挖十堰检察新闻“富矿”! 荆州: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全市平安建设工作情况 公安县:“两长”同庭履职,“亮剑”职务犯罪 唇枪舌战 精英对决丨荆州市检察机关公诉人论辩赛精彩来袭 2022年度十大检察新闻十大法律监督案例评选揭晓 “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2年度十大案件”40件参选案例
42载不改初心 践行刑罚的尺度与温度 ——记全省司法系统先进工作者、荆州监狱刑罚执行科科长张耀华先进事迹
2025-04-28 09:44:16 来源:楚天法治 点击: 0
       他是全省监狱系统首个以个人命名个别教育工作室创始人,从警42年,从青丝意气到鬓染霜华,这位年届59岁的老民警,将监狱人民警察的荣光化作高墙内外的星火,带领团队创下“疫情防控安置人员零回流”,减刑假释案件连续五年“零差错”,2023年、2024年连续两年减刑率名列全省第一的硬核战绩。他多次荣立个人三等功、荣获全省司法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他将“刑罚要有尺度,更要有温度”作为工作信仰,他就是荆州监狱刑法执行科科长张耀华。
                                                                首创个教工作室 以传统文化育新人
       2010年6月,监狱党委为破解高危罪犯转化教育的难题,专门成立了“高危监区”,在基层从事罪犯教育改造工作多年的张耀华受命负责高危犯的管理教育工作。
       高危犯罪重刑长,难管难教,面对这个烫手的“山芋”,张耀华胸有成竹。“传统的个别教育方式偏重于民警单方面说教,忽略了罪犯个体特殊性,而传统儒家文化却从根本上解决了教育的本质问题,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张耀华常年坚持研习中华传统文化,他想到可以从传统文化入手教育罪犯。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罪犯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如何找到其中结合点,这个问题却让他煞费苦心。一次,央视百家讲坛一堂关于《弟子规》的讲座令他矛塞顿开,相较于其他传统文化经典,《弟子规》浅显易学,却是儒家文化的“道”,是儒家道德的基本行为规范,十分适合作为罪犯德行教育的启蒙读本。
       张耀华开始逐字逐句为高危犯解读《弟子规》,将晦涩的传统经典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做人道理。他认为,每个人的三观决定了他的人生方向,罪犯违法犯罪,正是三观出了问题,要将罪犯改造好,首先对其三观进行修正和重新塑造。高危犯行为偏差的根源往往在于思想观念的扭曲,而《弟子规》中蕴含的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传统美德,恰是扶正思想的良方。
       为了让《弟子规》教育法发挥实效,张耀华根据每位高危犯的性格特点、犯罪原因和成长经历,量身定制教育方案。对于性格暴躁的罪犯,他着重讲解“忿自泯”,引导其学会控制情绪;对于亲情淡漠的罪犯,则以“孝在中”为切入点,唤起他们内心深处的亲情羁绊。
       张耀华的努力终于结出累累硕果,他在二年时间成功转化 23 名高危犯,让他们从曾经的“刺头”,逐渐转变为积极改造、重燃生活希望的新人。
       有一名经他教育转化的罪犯张某在刑释时,手上只带了一样东西,那就是《弟子规》,张某说:“学习《弟子规》让我得到新生,我要把这本书带回家教育我的儿子。”
       张耀华并不满足于个体转化的成功,他在现有案例基础上,进行反复试验和总结,撰写了50余万字的讲稿,形成一套可推而广之的教育方法。2012年1月9日,湖北省监狱系统首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个别教育工作室——“张耀华个别教育工作室”挂牌成立,其教育理念和运作模式在全省监狱系统得到学习和推广。
                                                                   大道至简 要做好事先做好人
       张耀华说:“读透《弟子规》,首先要理解作者李毓秀‘以行动为准则’的育人思想,做人是做事的根本,先做好人才能做好事,只有自身行得正、做得实,才能让执法有温度、有力量。”
       这种理念贯穿于他工作的各个方面,2017年10月,张耀华调任刑罚执行科科长,他坚持每天最早到岗,带头打扫办公区域,早早开始一天的工作,在工作中,他坚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行动感染着身边每一位民警。他说:“如果我尽了全力,大家肯定也会尽全力”。
       2020年,疫情的阴霾骤然笼罩。刑罚执行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既要确保刑满释放 “必接必送” 任务圆满完成,又要同步推进民警教育整顿、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倒查30年”排查清理等工作。他带领团队始终坚定政治站位,默默克服重重困难。
       为妥善安置刑满释放人员,防止疫情扩散,监狱设立临时隔离安置点并成立临时党支部,张耀华临危受命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安置点条件简陋,安全防范压力巨大,这支队伍由他带领十余名青年民警组成。他不畏艰难,带领大家勤学业务、苦练本领,他就像一位温暖的兄长,给予青年民警悉心指导,又似坚毅的指挥官,带领团队迅速成长为特别能战斗的集体。从正月初五出家门一直到五月份结束隔离,他整整坚守了100余天。期间,他带领团队成功管理、教育并送返安置 70 余名(含 23 名外省籍)刑满释放人员,创下“疫情防控安置人员零回流”的战绩。
       在处理一名七进宫的外省籍“三无人员” 刑满不愿离监的难题时,他没有简单按政策 “一送了之”,而是深入调查罪犯的人际关系,辗转联系到其老家同学来监狱帮助工作,通过“旧友重逢” 的情感纽带,让该犯重拾生活信心,最终主动返回家乡。
       在刑罚执行工作中,处理罪犯正常死亡事件是特别棘手的工作,处理不好会引发一系列社会矛盾。这类事件突发性强,无论是半夜休息时间,还是节假日,接到电话后,他总是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他说处理这类事件就是不断地遇到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他总是能将 “做人之道” 转化为化解矛盾的“金钥匙”。
       一次,一名罪犯在监狱死亡,家属情绪激动、要找监狱索要赔偿,经了解,家属确实经济条件十分困难,他没有简单套用政策条文,而是用“爱心帮扶”的方式,用真诚关怀缓解家属悲痛,最终促成问题解决。
       还有一次,一名伊斯兰教信徒罪犯病亡后,家属坚持按教俗土葬,与司法程序发生激烈冲突。张耀华连续多日协调荆州市政法委、民族宗教事务局、公安局及社区等部门,既尊重民族习俗,又坚守法律底线,最终促成罪犯在本地妥善安葬,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他已记不清处理了多少例此类事件,他将积累的工作经验认真梳理,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民政部、司法部监狱罪犯死亡处理规定,结合监狱罪犯管理实际,形成《荆州监狱罪犯正常死亡处理执法工作规范》,推动此项工作进一步规范化。
       从高危犯监区到刑罚执行科,岗位在变,职责在变,初心不变。若问他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方法有什么不同,他回答说:“变的是术,不变的是道,这个道是《弟子规》所倡导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中华传统文化精神,这个道也是监狱人民警察改造罪犯、重塑新生的初心。”
                                                                  行胜于言 把每件小事做到问心无愧
       2024年,荆州监狱减刑率达 24.12%,位列全省监狱系统第一。这一数据的背后,是他带领团队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辛勤付出,是他对工作严谨认真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更彰显了法律的尺度与温度。
       谈及2023年、2024年连续“减刑率全省第一”的成绩,张耀华强调说:“我们从不刻意追求目标,只是把每件小事做到问心无愧。”
       在刑罚执行工作中,张耀华全力落实省监狱局“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实质化审理”内控机制建设,落实实质化审理要求,积极推进刑罚执行案件提请、评审、评查改革。
       他带领团队结合监狱实际,建立刑罚执行“以会代训、集中办案”机制。每季度召开减刑评审会,会上开展业务理论学习、典型案例学习、问题整改学习,通过开展 “沉浸式” 学习,倒逼各项业务工作规范。每季度组织基层刑罚执行业务民警集中办案两周,每次集中办案前都要组织 1-2 天专项培训,着力打造了一支 “证据收集严谨、流程办理规范” 的执法队伍。他常说:“刑罚执行科要当好‘过滤器’,绝不让问题案件流向法院。”
       他倡导“一线工作法”,要求民警主动下沉监区,在了解罪犯改造表现中收集第一手资料,特别是对“三类罪犯”减刑案件,在从严掌控的基础上不搞一刀切,让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工作真正成为激励罪犯改造的“助推器”。
       减刑率 24.12%的背后,是全年600余件减刑案件的无差错办理,是他数年如一日带头加班加点的付出,是常年开启的“5+2”“白+黑”工作模式。长期的高负荷运转,他的身体出现了状况。2023年,他两次生病住院,但每次身体稍微恢复,他就回到工作岗位。
       2024年至2025年,张耀华的岳父岳母相继病重离世,在老人病重住院及办理丧事期间,他从未向组织诉说困难,也没有请过一天假,而是默默地利用夜晚和节假日照料和处理后事。
       在他的办公桌上,一本翻旧的《弟子规》始终摆在显眼位置,扉页上“行胜于言”四个大字格外醒目 ,这是他的人生准则,更是他带领团队的 “无声号令”。
       张耀华用四十余年的从警生涯证明:当执法者将“做人的温度”与“法律的尺度” 深度融合,就能在维护公平正义的道路上,走出一条既坚实又温暖的前行之路。
            (高晖 傅中豪)
电子杂志往期回顾

关注楚天法治微信公众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