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西陵”的“健康天使” ——宜昌市西陵区国家心理咨询师何巧蓉的先进事迹
2025-03-26 17:54:59 来源: 点击: 0
社会要平安,百姓先心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这对新时代做好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2023年以来,宜昌市西陵区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基层社会治理和平安建设的重要内容,构建了资源整合、专兼结合、创新融合的社会心理服务新格局,深入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聚焦困境人群,组织专业社会力量,经常性开展心理关爱帮扶活动,进一步筑牢社会心理防线,夯实了平安之基,探索出“心安西陵”的善治实践。
何巧蓉是开展“心安西陵”善治实践活动一个先进典型人物。“作为心理咨询的工作者,我们要把生活困难者、身心病痛者等困境人群作为重点服务对象,解决社会现实问题,要缓解创伤人群的心理问题,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从源头守护民心。” 何巧蓉坚定地说。
何巧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西陵区妇联执委、西陵区女性妇女组联盟第一届副主席、宜昌市妇联及市司法局婚姻家庭纠纷调解专家,拥有十多年心理咨询与家庭调解经验。曾荣获“宜昌市婚姻家庭纠纷调解专家库成员”、“西陵区婚姻家庭纠纷调解金牌调解员”和“平安西陵之星”等荣誉。
何巧蓉推动了“心安西陵”、“和·家驿站”婚姻家庭调解多个社会公益项目。她长期致力于婚姻家庭矛盾调解、心理健康教育及社会服务项目。自2022年起,参与接待信访人102人,关爱走访涉毒、涉邪、涉访等重点人群及高风险家庭829人次,处理重点案件208件,提供个案心理咨询服务94人次,参加区法院委派调解案件81件,调解成功率达到50%。
一颗心,始终系于民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基石。然而,家庭矛盾成为很多时候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问题。无论是夫妻之间的矛盾、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矛盾还是兄弟姐妹之间的矛盾,都可能导致家庭气氛紧张、关系疏远。“在处理家庭矛盾时,通过共情与倾听,为服务对象打开排解内心情绪的窗口,与其建立信任关系,我们就好开展工作了。”何巧蓉说。
汤奶奶(74岁)和覃爷爷(76岁)是一对再婚夫妻。汤奶奶在再婚后未生育,双方全心抚养着覃爷爷的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在早年,由于覃爷爷一直在外地工作,汤奶奶独自负责家务和孩子的抚养,经历了一段辛苦艰难的时光。不幸的是,儿子突发疾病离世。
2023年,汤奶奶与覃爷爷经常发生矛盾,汤奶奶向法院提出离婚申请,但考虑到两人年纪较大,以及覃爷爷不愿意离婚,法庭判决不准离婚。汤奶奶随后向西陵区妇联家调委求助,希望能够得到应有的财产分割。
家调委在接到汤奶奶的请求后,安排心理咨询师何巧蓉上门了解汤奶奶的生活情况和覃爷爷的真实想法。覃爷爷是一位退伍军人,受过一定的教育,汤奶奶没有受过正规教育,文化程度和认知能力有限。在家庭关系中,汤奶奶和覃爷爷对待事物的观点存在差异,导致两人之间经常发生矛盾。加上儿子患病去世的打击,覃爷爷对汤奶奶的教养方式有所微词,而汤奶奶则认为自己为家庭付出了太多,但覃爷爷对她没有任何感激之情,只把她当作保姆使用,甚至经常打骂她。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之间的矛盾关系不断恶化,甚至导致频繁报警来解决问题。社区和派出所多次组织调解,但由于汤奶奶的执念过深,调解未能成功。
何巧蓉首先对汤奶奶多年来的付出表示赞赏,表达理解她的感受,她为家庭无私奉献,但却未能获得丈夫和孩子的应有认可,导致汤奶奶处理在家庭关系中所经历的困惑和痛苦。
此外,何巧蓉与覃爷爷多次进行沟通,站在他的角度也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和理解。覃爷爷坦诚了自己与汤奶奶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承认在无法有效沟通的情况下,不得不使用言语暴力来宣泄自己的情绪。
最后,何巧蓉建议覃爷爷为汤奶奶写一封感恩信,充分肯定汤奶奶多年来的付出,表达对她的感激之情。在调解过程中,覃爷爷当场念出了这封感恩信,感动了汤奶奶和在场的所有人,并当场做出了承诺,将所有财产和工资的一半悉数交给汤奶奶,这场恩怨纠纷得以完美和解。
一根线,情暖千万家
失独家庭不仅面临经济和健康上的挑战,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孤独。他们失去了唯一的孩子,也失去了与社会的情感联系。如何处理失独家庭的矛盾,成为基层治理亟需解决的一道难题。何巧蓉用耐心和真诚帮助服务对象打开心扉,将压抑已久的情绪释放出来,教会服务对象学会心情疏导,走出心理困境,发挥自身优势,引导服务对象重塑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2024年8月,一个失独家庭是何巧蓉最深的牵挂。王女士和邓先生是一对年过五十的夫妻,他们的家庭状况较为特殊。因独生子不幸早逝,夫妻二人没有后代,这使得他们在面对未来生活和财产安排时感到特别迷茫与不安。王女士在经历了失去儿子的巨大痛苦后,逐渐变得更加敏感和焦虑。尤其是在财产继承问题上,她担心自己死后,丈夫邓先生可能会将大部分财产转给其侄女,而忽略了自己在家庭中的贡献及未来的生活保障。
何巧蓉找准问题的“症结”后,多次与双方进行沟通,王女士和邓先生最终就财产分配达成一致,并签署了正式协议。协议中,王女士享有一笔专项基金,以保障其生活费用。邓先生则承诺,侄女们不再干预遗产问题,同意定期探望两位长辈,最大程度地增进家庭的和谐并享受家庭温暖。
邓先生则表示,这一协议不仅让自己在亲情和责任之间找到平衡,也对未来生活有了更明确的规划。王女士感到了一种久违的安心,她和丈夫的夫妻关系得到修复,未来也不必担心因财产问题而与亲人产生隔阂,做出了一个非常特殊的决定—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
一束光,引领向前行
很多信访积案,棘手的不是案情和法律问题,而是信访群众的心理和认知问题。心理健康服务是打开“心结”治“心病”,推动“无解”变“和解”的有效途径。常言道:心病还需心药医。何巧蓉将心理健康服务引入信访工作,在来访接待场所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信访群众的负面情绪,满足了服务对象“有人管”“有人在帮”的心理诉求,减弱其敌对情绪,为信访人员提供切实的帮助,打开了涉访人员的突破口,对消除信访风险隐患、提升矛盾纠纷化解治理具有积极作用。谢某某信访案是何巧蓉成功处理众多信访案件中的一个。
服务对象谢某某,1972年生,早年房改时与某房产局发生产权纠纷。曾多到省市及北京上访,房产纠纷至今没有解决,法院判决其败诉,责成其归还房产。2000年谢某某又陷入民间借贷纠纷,法院判决其败诉,承担连带责任共17万元。多年来,因谢某某不服从法院判决,每周到法院去“打卡”缠访,对政府部门、社区基层工作人员都抱着敌意和深深的戒备心态。
2023年5月,西陵区政法委“心安西陵”项目组将谢某某纳入“心安西陵”帮扶对象。心理咨询师何巧蓉先后对谢某某开展面对面心理辅导与关爱服务11次,最长一次通过微信与其交流和疏导20余小时,为服务对象谢某某提供了情绪安抚,协助其稳定了情绪,引导其反思自己的行为。
在何巧蓉介入后,服务对象谢某某体验了政府部门、社工组织的热情帮助,感受到了社会的正义与温暖,对社会的抱怨情绪减弱。目前,谢某某的心态调整好了,能主动向社工及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倾说心事,上访态度逐渐软化,不再缠访闹访。目前谢某某很少到法院上访,而是更多地来到西陵区综治中心的办公地点找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
社会心理服务是事关百姓幸福、社会和谐、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源头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的要求。正是由于基层有一批像何巧蓉这样的心理咨询师在平凡坚守中砥砺初心本色,在持续奉献中践行使命担当,用实际行动展现“心理匠人”的敬业风采,健康中国和平安中国的基石才能夯实。
(来源:宜昌市西陵区委政法委)
关注楚天法治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