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大有
当前,全国上下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央视八套热播的电视剧《焦裕禄》给广大党员干部树起了一面灵魂之境,给我们提供了群众路线教育的生动教材。焦裕禄同志虽然离开我们整整50年了,但焦裕禄精神却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永远是广大党员干部和亿万人民心中一座不朽的丰碑。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们要学习和弘扬焦裕禄精神,牢固树立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把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谋惠民之事,行便民之策,用实际行动践行为民务实清廉的铮铮誓言。
坚持亲民、爱民,树立为民服务理念。
一是要有“民本意识”。古代圣贤教导我们“民贵君轻”,“民为邦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打交道,要抹下面子,放下架子,迈开步子,从思想深处、工作细处、细微小处常怀敬畏之心,以谦虚的作风、平等的态度,真心实意向群众学习。要摒弃“官念”,以平等的态度、平和的心态与群众接触和交流,不打官腔、说官话,讲百姓话,言百姓事,叙百姓情,办百姓事,才能成为广大群众的“贴心人”和“主心骨”。
二是要有“归属意识”。党员干部上班时是“官”,为百姓提供服务,下班后同样是百姓;参加工作前是群众,在岗时是干部,退休后同样回归百姓。我们不仅来自百姓,在当下、未来也一直扮演的是百姓的角色。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们应把视自己为人民群众的一员,不产生高于群众的优越感,在实际生活中,应把自己视为没有一点特权的普通群众,时时刻刻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真正成为群众可亲可敬可近的知心朋友,常怀感恩之心,不负人民重托,不辱历史使命,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办好事、服好务。
三是要有服务意识。我们常说自己是公仆。公仆就是人民群众的仆人,就应该为人民服务。“服务”是什么?是无私地为别人付出,是奉献!是爱心!奉献是什么?奉献就是“恭敬的交付,呈献”,“奉献精神”是一种爱,是对自己事业的不求回报的爱和全身心的付出。我们要牢固树立工作就是服务的理念,把服务当成一种信念,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的行为准则,体现在工作中,落实在行动上,秉公用权。权力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反之,用得不好,就会损害党和人民的事业。
坚持求真务实,多谋惠及民生之事。
一是要多做化解民忧之事。“先天下之忧而忧”是范仲淹先生在洞庭湖畔、岳阳楼上发出的千年呐喊,至今仍感召着千百万仕人去实践。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凡事要从群众立场出发,从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入手,从群众最忧心的事办起。哪些是群众最忧心的事?我们可以从群众信访事项理出个一二三来。有句俗语叫“打死不求官”,老百姓只有走投无路了,才会选择上访这条路,那么他所反映的事就应当是最忧心的事。要善于运用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运用辩证思维和联系、发展的观点,客观理性地帮助群众分析问题,耐心细致地做群众工作,在面对面的循循善诱中解疑释惑、化解矛盾。要善于掌握政策、把握分寸,认真细致地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采取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多管齐下协调利益冲突,将纠纷协调在萌芽状态,把矛盾化解在初始阶段。
二是要多做雪中送炭之事。党员干部要练就一双慧眼,带着责任去工作,主动走进群众中去发现问题,只有把群众的小事当成自己的大事,把群众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才能知道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发展存在什么问题和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应立足实际、突出重点,不等不靠、敢于负责、一抓到底,人往基层跑、钱往基层花、物往基层送,多做一些“雪中送炭”的事,多办一些让基层和群众得实惠的事,认真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具体来说,就是要着眼当前就业、社保、教育、医疗、住房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
三是要善谋打基础、管长远之事。“不谋万事,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不足谋一域”。要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科学的发展观,遵循客观规律,讲实话、干实事、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不搞损害环境资源的短期行为,扎扎实实地干工作、谋发展,既要做“吹糠见米”的眼前事,又要做“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长远事,多做让人民群众长期受益的事。要着眼长远,胸怀大局,谋局全盘,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引进优势项目,培育优势产业,用大项目带动大建设,用大建设促进大产业,用大产业促进大发展,用大发展改善大民生。要立足“打基础、管长远”,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甘做铺垫工作,甘抓未竟之事,加强基础设施、改善发展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为长远发展谋求优势的积累,解决好群众关心的“钱袋子”问题。
坚持以人为本,推行便民、利民良策。
一是以公开立公信,打造“民情直通车”。从古至今,中国老百姓一直怀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朴素情感。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人民群众追求公平公正的呼声日渐高涨。要实现公平公正,唯有运用好互联网这一平台,主动敞开政务“大门”,实行政务信息公开,以公开立公信,逐渐消除群众眼中的那些“神秘感”。同时,网上公开不是“亲民秀场”,不仅要上网收集“网情”,更要下网办好“网事”。要规范办事流程,坚决杜绝“文字办结”和“文来文往”现象,坚决杜绝党员干部“打酱油”、作壁上观等现象,建立健全严格的问责制度,确保在最短时间内把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问题反映到有关部门,切实使相关责任单位在最短时间内回复处理群众的合理诉求,真正发挥网上公开的“民情直通车”作用。
二是让干部多跑腿,畅通干群“连心桥”。中央关于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着力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在广大农村地区,办事难、办事成本高已成为制约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一大瓶颈。郧县是典型的山区县,大多数行政村交通条件相对落后,信息相对闭塞,即便是要购买日用品,老百姓也要走数里路到集镇上去。在网络信息不通畅的情况下,解决群众办事难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双代”服务。其运作模式就是,以农村网格化管理为基础,进一步简政放权,整合公共服务事项,将与“三农”息息相关的民政、计生、农业、林业、社保、综治等基本公共服务进一步简化办事手续,下放到由村级网格管理工作站受理,由网格管理服务人员(网格长、网格员或网格信息员)上门为群众提供“全科式”的代理、代办服务。对村民反映的问题,能解决的现场予以解决;不能解决的,由网格员统一收集群众的相关申请材料移交村级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站,由专人负责到乡镇、进县城统一代办,老百姓基本可以不出村就能办成事。基本实现了“群众动动嘴,干部来跑腿,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真正减少了群众的办事成本。就目前而言,“双代”服务,是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的一个积极探索。
三是让信息多跑路,连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在下乡调研时,金融部门推广的惠农取款业务给我们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带来了一些有益的启示。既然银行业务可以运用信息化手段来解决,那么在电子信息日益普及的今天,还有什么事不可以放在网上来办理呢?宜昌市巴东县实施“农民办事不出村”项目就是一个成功的范本。以信息化为支撑,依托农村网格化管理,有效整合政务专网、远程教育网络、政府各部门门户网站,建设一体化便民服务平台,在传统的“双代”服务基础上更进一步,进一步下放行政审批权限,将政务服务审批系统延伸到乡镇便民服务大厅、村(社区)便民服务室,把与“三农”息息相关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全部授权村级网格管理服务站审核受理。群众只需要把相关申请材料交给网格员或网格长,由网格信息员通过网上便民服务平台把受理资料上传到乡镇、县政务服务中心后台,再由乡镇、县政务服务中心同步审核、在线反馈,村级网格信息员根据反馈意见,及时告知办事群众审核结果及领证时间,让群众在村里就能办好审批证件。我们有理由相信,“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以信息化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将是我们连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的一招良策。(作者系郧县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