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邹娟丽,江陵县马家寨乡张黄小学
【摘要】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认为,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关键时期,父母在孩子儿童时期的教养类型往往影响孩子成人性格特征的形成,儿童时期的创伤也会造成深远影响。如果在儿童时期有父母良好的教育、陪伴,可使孩子的心理素质得到健康发展;但如果在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导致孩子遭受很大的心理创伤,那么,孩子长大以后很难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俗话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就是强调儿童时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观、沟通、关爱
【正文】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外出打工,将孩子交由长辈或其他亲属抚养、教育、管理的未成年的孩子。我所执教的张黄小学,地处于一个典型的“劳务输出型”乡镇——马家寨乡,近年来外出打工的农民及下岗职工愈来愈多,使得我班“留守儿童”的比例占班级人数的70%左右,属学生中的主要人群。面对这类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也使我们的工作产生许多的困惑与迷茫。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认为,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关键时期,父母在孩子儿童时期的教养类型往往影响孩子成人性格特征的形成,儿童时期的创伤也会造成深远影响。如果在儿童时期有父母良好的教育、陪伴,可使孩子的心理素质得到健康发展;但如果在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导致孩子遭受很大的心理创伤,那么,孩子长大以后很难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俗话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就是强调儿童时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留守儿童”多数成长在爷爷奶奶的身边,而大多数的爷爷奶奶对教育孩子,没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由于所谓的“隔代亲”而对孩子过于溺爱,导致孩子不良习惯的形成。正当孩子们在性格、个性的形成发展时期,父母却外出打工,长期不在孩子身边,从而使这些学生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缺乏家庭的温暖,不良习惯也得不到父母的及时管教,从而成了产生了一定的心理问题,成为班上的“问题学生”。
二、农村“留守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孤僻、自卑的心理
父母的关爱和保护,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远离父母成长的孩子,往往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缺乏家长的鼓励和肯定,导致他们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从而形成内向的性格。有的父母甚至将孩子托付给其他亲戚照顾,让孩子过早的尝到了寄人篱下的滋味,更让孩子感觉低人一等,让孩子形成严重的自卑性人格。例如:我班学生小欣,由于父母再婚,不便带着她生活,她从小就长在年迈的奶奶身边,养成了沉默寡言的性格。老师与她交流,她总是沉默不语,有学生欺负她,她也总是默默忍受。
2、较为严重的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随着儿童活动能力增强、知识的不断丰富,他们的自我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也越来越强,这时候就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而“留守儿童”正是缺乏父母的言传身教,而无法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甚至把这种逆反的行为当做博取关心的一种手段,久而久之,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偏差,偏离了健康成长的轨道。例如:我班“问题学生”小鹏,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缺乏对其行为的约束,导致他形成强烈的逆反性格,经常和学生产生矛盾,采取偷偷破坏同学文具等方式对同学进行“报复”,甚至私下辱骂对其进行批评的老师,采用公开违反纪律的方式博得老师的关注。
3、产生厌学的情绪
发展心理研究表明,学习活动是学龄儿童的主导活动,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儿童获取知识和智慧的根本手段。而父母长期的缺失于孩子的学习生活,不但不能在孩子的学生中起到激励的作用,而且还会放任孩子失去约束,自制力缺失,对学习的重要性没有正确的认识。甚至有的爷爷奶奶本身知识文化程度较低,还会给孩子灌输“读书无用”的错误思想,更加促使了孩子的厌学情绪。我班上就有不少这样的例子,看着这些厌学的孩子,作为教师,我是既着急又痛心!
如何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各界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最应该做的,就是尽我所能,去保护他们、爱护他们,弥补他们情感的缺失。通过近几年与这些“留守儿童”的相处,我仿佛从困惑中走了出来,也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获得了一些体会:
1、多给他们耐心和关心,充当“留守儿童”的“父母”角色。无论是自卑内向的学生还是叛逆厌学的学生,他们在内心里都是渴望别人的关爱的,尤其是老师的关爱。学生和老师相处的时间很长,很多时候,老师充当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们的“父母”。因此,在教学的同时,多给他们家庭温暖,让他们产生信任感,依靠感,充分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才能对症下药,对他们进行心理及道德行为习惯的沟通与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例如:我班的“问题学生”小鹏,自我接手班级以来,给我找的麻烦从未间断,不是和同学打架,就是被其他老师投诉不写作业、上课不遵守纪律,曾一度让我头疼不已。直到有一次,他打碎了我的水杯,却不小心割伤了手,我连忙把他带到医务室,给他细心的包扎。他红着脸问我:“老师,我打碎了你的水杯,你怎么不批评我?”我笑了笑,回答:“老师的水杯哪有你的手重要啊!”见他不再是一副我行我素的的态度,我便和他聊起了家常,我才知道,原来他这种叛逆性格,都是从电视里的“黑道大哥”身上学来的,我通过细心引导,让他明白了这种行为的错误性,他也慢慢变成了一个懂礼貌的孩子。
2、多以集体活动的方式,帮助“留守儿童”感受集体的温暖。 班级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一个重要的场所,它对学生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通过班级活动的形式,鼓励他们参与其中,不仅能培养他们的沟通交流能力,还能促进其性格的养成,增加与他人情感上的沟通,有效的改善其心理问题。例如:我班性格孤僻的留守学生小欣,她虽然沉默寡言,但我发现她十分擅长做手工,做出来的花朵、动物都是惟妙惟肖。于是我在集体布置教室的活动中,向同学们推荐了她的手工花,同学们见了,都赞叹不已,纷纷向她请教,在教授手工的过程中,她收获了几位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此后,她不再自卑,性格也渐渐变得开朗起来。
3、多与“留守儿童”的家长沟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但“留守儿童”家长在这方面是严重缺失的。甚至有很大一部分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源自于错误的家庭教育。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学生小馨,她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学生,可是总不把精力用在学习上,总是拖欠作业,上课也不认真听讲。在我锲而不舍的谈心下,她终于向我道出了不想学习的原因。原来她父母离异,母亲出走他乡,甚少与她联系,父亲则另组家庭,又生了一个小弟弟。她则长期与奶奶生活在一起,在奶奶的教导下,她学会了“争宠”,“只有我不听话,不学习,爸爸才会回来教育我,我想早点上完初中了就出去打工挣钱,去找妈妈”,这就是她厌学的原因。了解到这个原因后,我拨通了她爸爸的电话,通过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共同教育,小馨终于燃气了学习的兴趣,在这次的期中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
总之,对“留守儿童”要有耐心和爱心。留守学生更需要“爱”,以心换心,持之以恒,建立一种彼此信任,平等民主的关系,总会达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让外出务工的父母放心,让“留守儿童”开心,为他们筑起一个安全又温暖的大家庭!
【参考文献】
1.《儿童心理学》
2.《儿童叛逆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