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9日下午,华中师范大学学校治理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主任郑宁、中心特聘研究员刘勇、湖北真光教育管理公司办公室主任冯伟杰和中心助理研究员等一行赴麻城市博达学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专题调研。该校以"人皆可以为尧舜"教育理念作为办学指导,作为孟子教育思想现代转化的先行校,博达学校通过构建"全纳·唤醒·成全"的育人体系,探索普通学生卓越发展的可行路径,为新时代因材施教提供实践范式,为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学校董事长、总校长李尧东结合校园文化景观与课程案例,系统阐释了这一传统教育智慧的当代实践逻辑。
李尧东表示:"人皆可以为尧舜"出自《孟子·告子下》。意思是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像尧和舜那样的圣贤。孟子认为人性本善,通过教育和修养,每个人都能达到道德的高境界。因此,"人皆可以为尧舜"即可理解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人格高尚的大爱之人,这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教育目标是发展和完善人格"相一致,完全符合教育部推行素质教育的精神。
李尧东带领中心一行人员参观校园,他表示在学校文化的培育和发展过程中,要让核心的教育理念依附在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质文化之上,彰显出自身的文化特色,营造独特的育人环境和学习、工作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把核心教育理念转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随后,在参观校园的同时,向我们介绍了学校的校园环境文化建设。
博达的校名、校徽、校训都折射出核心教育理念的光辉。博达学校大门两侧的一幅对联为"博学会当凌绝顶,达德方能惠黎民"。两侧还镶嵌有两幅大型浮雕,东方的孔子,西方的牛顿是"博学""达德"的典型代表。"博达"蕴含了学校育人的目标和使命。
随后,李尧东带领我们参观了博达学校的奇观:"到博达学校,看幸福彩虹"。只要天气晴朗,荷池边喷泉开启,便可欣赏到彩虹奇观。彩虹原理给师生带来深刻的启迪:只有做好身边的每件小事,体现自身高尚的人格,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犹如每一粒小水珠都能折射出太阳的七彩光辉,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才是一道美丽彩虹。
紧接着,到了学校的广场,李尧东介绍,每周一学生都会在这里升国旗。博达的校训是博学、自强、达德、创新,镶嵌在广场中央仿凯旋门外观的标志性建筑上。博学是完善人格的前提;自强是不断内省的过程;达德是最美好的道德;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就是"用生命换取比生命更长久的东西"。
博达校园的一草一木充满了文化的神韵,一书一画散发着文化的幽香。博达的中心花园矗立着一座"论语碑",《论语》的精髓铭刻于上,让师生每天同圣人进行心灵的对话。
李尧东表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仅只在于环境建设,更应践行到课程中。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人格基因。编写校本教材《经典导读》丛书,全校师生每天抄写一首古诗词,经常举行诗词吟诵会。每周开设四节阅读课,开展主题性阅读。他表示:图书管可同时容纳8个班的学生开展阅读课程。为实现特色德育质的飞跃,成立了"博达青少年文学院"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以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这也形成了博达的育人特色。
中心主任郑宁在参观完学校后,对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给予高度评价。他表示:博达学校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创新深度融合,形成可感知、可参与、可持续的文化新模式。这种既有文化厚度又有创新锐度的办学实践,生动诠释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本质,其经验值得推广借鉴,为新时代校园文化建设树立了标杆范例。
麻城市博达学校以文化立校的探索,生动诠释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文化建设的意见》的核心要义。其通过体系化建构、场景化融入、课程化实施、制度化保障的文化育人模式,不仅重塑了学校教育生态,更开辟了立德树人的新境界。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征程中,这种深层次、可持续的文化建设实践,正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刘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