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胡申华)司法不仅要有力度,更要有温度。近日,潜江市法院熊口法庭成功调解一起特殊的民间借贷纠纷,双方当事人均为聋哑人士,曾是特殊教育学校的同窗好友。当事人从对簿公堂到握手言和,熊口法庭这场“无声”的调解,不仅化解了矛盾,更让一段濒临破裂的友谊得以修复。
一场因“误会”引发的纠纷
2020年4月,小李向小张出具一张5万元的欠条,小张向小李实际转账4万元。起初,两人关系融洽,小张并未催促还款。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李始终未归还欠款,小张多次沟通未果,最终选择诉诸法律,要求小李偿还4万元本金。
庭审中,双方各执一词。小张坚称这笔钱是借款,有欠条为证;而小李则情绪激动,通过手语翻译表示,自己法律意识淡薄,误认为这笔钱是二人合伙养羊、养虾的投资款,因经营亏损,无需偿还。为了证明自己的说法,小李还申请了合伙人杨某出庭作证。
法庭上的“无声”交锋
由于双方当事人均为聋哑人士,为确保庭审顺利进行,法院专门聘请了专业手语翻译。庭审现场,小李多次用手语表达自己的困惑:“我以为借条就是合伙协议,没想到会变成借款。”他的情绪一度失控,甚至当庭指责小张“撒谎”。
面对小李的激动情绪,承办法官并未急于判决,而是耐心倾听双方的陈述,并仔细审查证据。承办法官发现,虽然小李主张款项系合伙投资,但未能提供书面合伙协议或其他有效证据佐证,而小张提供的欠条、转账记录等证据则较为完整,从法律角度来看,借贷关系成立的可能性较大。
然而,承办法官也注意到,二人曾是同学,关系密切,小李的“误解”可能源于其对法律文书的不熟悉。如果简单判决,不仅可能加剧矛盾,还可能彻底破坏两人的友谊。
庭后调解:司法温度融化坚冰
庭审结束后,承办法官并未放弃调解的机会。考虑到聋哑人士沟通的特殊性,承办法官与翻译老师决定通过微信平台继续组织调解,避免面对面交流可能带来的情绪冲突。在多次线上沟通过程中,承办法官和翻译老师采用文字、语音、视频等多种方式,耐心向小李释明法律规定,帮助他理解借条的法律效力。同时,他们也劝导小张换位思考,体谅小李的实际困难和经济状况。
经过数轮调解,小李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法律认知偏差,表示愿意承担还款责任;小张也主动退让,同意降低还款金额,以减轻小李的负担。最终,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小李一次性偿还小张2.5万元,纠纷就此了结。
多元调解平台助力当场履行
为确保调解协议的有效履行,工作人员引导双方通过“多元调解”平台在线签署调解协议。签字当天,小李通过微信转账,当场向小张支付了2.5万元。
“谢谢法院,谢谢法官!”小李高兴地用手语表达着感激之情。小张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两人比划着交流,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这场纠纷的化解,不仅解决了法律问题,更让一段珍贵的友谊得以延续。
典型意义
一、无障碍司法服务:本案中,潜江法院聘请专业手语翻译,确保聋哑当事人充分行使诉讼权利,体现司法机关对特殊群体的关怀。
二、柔性司法化解矛盾:承办法官没有机械适用法律,而是充分考虑双方的情感因素,通过调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三、科技赋能调解:利用微信、多元调解平台等信息化手段,突破沟通障碍,提高调解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