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8 16:42:08 来源:楚天法治 点击: 0
近日,当我将最后一份民事调解书交到老陈手上时,这位年过五旬的农民工用布满老茧的手紧紧攥着文书,眼角泛起泪光:“四年了,没想到还能要回血汗钱!”望着他们离去的背影,我更加坚信,在维护弱势群体权益的路上,每一点努力都值得。这起案件的成功办理,正是赤壁市检察院落实全市检察长会议精神中关于民事检察“拓展履职空间、提档升级”要求的生动实践——既用数字检察跑出支持起诉加速度,又以检法协同创新破解小微企业欠薪治理难题。
数字检察助力:从“大海捞针”到“精准制导”
为贯彻落实全市检察长会议提出的“在模型建用上持续发力”要求,今年2月,我们依托最高检“民事支持起诉数字监督模型”,对市人社局劳动监察大队的讨薪数据和法院民事立案数据进行碰撞比对,锁定二十余条异常线索。其中,陈某等5人追讨赤壁某生态科技公司工资的记录引起了我的注意——这笔欠薪竟已拖延近四年,而涉事企业早在2023年7月就已注销。
“公司都注销了,我们的血汗钱还能要回来吗?”初次走访时,农民工老陈的叹息刺痛了我。原来,自2020年4月起,他们在这家公司从事种地打药等农活,2021年离职时,累计被拖欠8万余元。经村委会调解后仍余1.04万元未结清。此后,农民工多次投诉,但公司实际控制人吴某始终未履行支付义务。更棘手的是,该公司注销时隐瞒了未结清薪资的事实,导致5名农民工维权陷入僵局。
检法协同履职:从“讨薪无门”到“法惠民生”
“企业注销了,还能追责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方面调取企业注销档案,发现该公司清算时未依法处理拖欠的农民工工资,根据市场主体注销相关规定,认定公司实际控制人吴某夫妇应对拖欠工资承担连带清偿责任;一方面通过实地走访,完成了5名农民工的调查取证工作,发现这些农民工月均收入不足3000元,被拖欠的虽是小额款项,却关乎孩子学费、老人药费。这种“小数额大民生”的特性,让我下定决心要跑出办案加速度。考虑到吴某曾有部分履约记录,且欠薪金额较小,检察官联席会决定采取“支持起诉+检法调解”模式,把“效率”和“人情”结合到位。
在检法联席会上,我们与法官达成共识:既要维护法律尊严,又要考虑企业实际履行能力。我们采用“背对背调解+分期付款”方案,先向吴某释明清算责任的规定,并告知其行为可能面临的法律后果,又向农民工解释企业的经营困境。经过调解,双方自愿达成分期支付拖欠工资的和解协议,实现“质量、效率、效果有机统一于公平正义”的办案要求。
机制破题探索:从“一案解纷”到“全域治理”
当看到调解协议在40天内落地,我深刻体会到数字检察的变革力量。这次通过大数据模型筛查出5件“隐藏”案件,较传统摸排效率倍增。但数据要“活起来”,数字模型筛查线索只是起点,田间地头的核查才是关键。
案件办结后,我们对照全市检察长会议提出的“典型案例培育”要求进行复盘:一是支持起诉职能要前移,在劳动监察阶段提前介入,探索与人社局共建“讨薪线索双向移送机制”,让更多“陈某”不必再等四年;二是针对小微企业欠薪,探索与市监局建立企业注销信息共享机制,在市场主体退出环节增设欠薪预警“防火墙”;三是探索“支持起诉+法律援助+执行监督”的全链条保护模式。这些思考已转化为我们的年度重点任务清单。
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城市里渐次亮起的万家灯火,我想起老陈说的“讨薪路走了四年,检察官带我们走了四十天”。这让我更深刻理解“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深意——不仅要跑出司法加速度,更要让公平正义可感可触。作为新时代的检察青年,我将继续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既要做数字时代的“技术流”,更要当人民群众的“贴心人”,用智慧和温情守护好每一份劳动尊严。
(殷紫)
关注楚天法治微信公众号